标签:
华夏民族南京大屠杀杂谈 |
于是,认准此道的后继者就有了南京大屠杀、百人斩比赛、三光政策。
这都是华夏民族血性消退、怯懦退缩酿成的苦果。
不少人以为这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差异,但笔者认为更大的始作俑者来自“上层建筑”。否则就不足以解释为何同为农耕社会的南越人比汉民族更有血性和战斗力。
无须讳言,汉魂失血与“上层建筑”关系重大。中世纪后,中国封建王朝从体制到教义悉数是“去势”的。他们推崇的“三大教”儒道佛,均为无骨产物。佛无性,道阴柔,儒家表面似乎是刚柔相济,可惜后来“三纲五常”八剑齐下,导致儒家文化嬗变为“阉割术”。
历史学家总是在讲:中华文化有极大的包容性,讲中庸之道,提倡“和为贵”,对待不同民族,我们的态度是“四海之类,皆兄弟也”。对待文明程度不如我们的民族,我们也更多地用“怀柔”之术去“用夏变夷”,而非如自视优越的西方人那样惯常使用武力征服。对于仇敌,我们不提倡“以牙还牙”,而是“以德报怨”。
这就说明,华夏民族没有真正的精神消亡。华夏民族固有一种反抗精神,这种精神或许在一个时间段里消失,但终究不会消亡,诸如“王侯将相宁有种呼”蔑视权贵的大无畏精神,使汉民族成为起义最多的东方民族。炼成“东方不死鸟”。
可见,坚韧与反抗是华夏民族精神的主体。华夏亡国不亡种,是因为绵里藏针的汉魂,如果犬儒苟安文化成为中国的国家精神,则华夏之魂不复存在,中国恐早已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