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明朝买官卖官 |
分类: 电视系列1《大明才子解缙》 |
熟悉历史的观众应该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买官卖官”从不是什么新鲜货色。关键是钱到哪里去了,国家可以公开卖,那叫捐官;但如果背着朝廷卖,那就属于个人行为,就是揣个人腰包,必然查办。
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加剧,买官卖官现象愈加严重,明朝卖官有这样的“神逻辑”——穷人当官容易贪污,不如让富人捐钱当官,一来他们不差钱不会当贪官;二来还可以补充国家财政充实国库。
基于这样的荒唐逻辑,明朝买卖官爵十分普遍,《明史》卷78《食货志》说,明朝卖官称为“纳米”,“自宪宗(成化)始,生员纳米百石以上,入国子监。军民纳二百五十石,为正九品散官,加五十石,增二级,至正七品止”。
这里白话小说,对明朝买官卖官描写得再清楚不过了,明朝各个官职皆有定价,金钱成了仕途的开路先锋,人情成为仕途畅通的后盾,这是完全符合明中后期的实际情况。
这些卖官上来的官员,上任之后的表现如何呢?《鼓掌绝尘》记载:
凡是“纳贡出身”’的知县知州,“自到任来不曾行得一件好事,只要剥虐下民”,见了银子“就如见血的苍蝇,两眼通红”。
而且,伴随着卖官鬻爵,明朝中期还出现了以吏部官员为首的造假团伙:制假官印、卖假官。
为什么国家可以公开卖官,而官员们却还要制造假官员卖假官呢?
熟悉历史的观众都知道,我国古代的皇权制度下,最复杂最严密的程序就属官员升迁了。到了明朝,实行保守官僚制度,官员的准入、晋升制度更加严密复杂。也就是说,官员的来历很清楚,必须三考出身;不识字的人,别想通过科举一途做官;没有进士身份的人,别想做到顶级高官;老爹没有立功的,就没法儿靠“荫子”的恩赏得官;没有正经门路的人,那就连捐官的路都堵死了。
这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越封闭的地方越容易出现腐败。和平时期,当兵当官没什么危险,没什么战功可言,没什么政绩可评,所以官员的升迁就全凭领导的好恶。买官卖官、弄虚作假势必泛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