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国学者怎么评价“七七事变”?

(2014-07-07 07:08:44)
标签:

七七事变

外国评价

文化

 七七事变”七十七周年祭

 

 

        国学者怎么评价“七七事变”?          

   

  生于19世纪成于20世纪的英国人罗素算是个“知华派”。在中国七七事变爆发后,罗素做出了如是评价:

显而易见,为了抵抗凶恶的军国主义,中国的文明将大部分被摧毁,他们似乎没有别的路可走,不是被征服,就是采用他们敌人的各种“劣习”。

这番话道出了受人欺负的国家弱文明本质,指出中国要摆脱被日本征服命运,除了在文明上“去弱图强”别无选择。

其时,自甲午战争战争起,到七七事变半个世纪,泱泱大国中国对蕞尔小国日本屡战屡败,全世界大概都想问几个为什么:

    甲午海战,为什么自力更生的日本海军几个小时就毁灭了中国苦心经营的“亚洲第一海军”?九一八事变,为什么2万日本关东军7个小时就打跑了20万中国东北军、占领了沈阳?东北军260多架德国战斗机,3000多门大炮,1万多支步枪,5800挺机枪,一夜之间,就落入日军的手里?七七事变,为什么几十万日军小跑着就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为什么连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都站不满的几十万人,怎么就打到了武汉,广州,云贵?为什么八个日军,五支步枪,一挺机关枪,就能驾驭中国一个县的数万军民……?   

    对于屡遭外敌屠杀与侮辱的民族而言,反复使用的手段往往是谴责。然而即便是谴责,“最无道德”首先不是野蛮的侵略者,而是不能保护本国国民的政府和军队。始作俑者,是他们抱残守缺的本土“文明”。

    对于少于我们人口数十倍数百倍的外敌,我们为什么总是“打不过”?

    这应当才是受侵略国家反思的根本关键。

    总是“以多败少“的民族,“文明本质”肯定出了问题。

许多学者认为“弱中国”问题出在“整个民族缺乏血性”。然而,血性只是民族精神问题,不能涵盖国家文明本身。追本溯源,更全面更深刻地说:还是华夏文明本身出现问题。可以说:华夏文明几千年固步自封、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而守旧之物必然苍老,苍老月下沉淀得更多的弱者文化。这些弱者文化,必然导致一个“弱文明”的“弱中国”出现。

一个“弱文明”国家的常态往往是,“自慰有余、自省不足”,甚至“以不变应万变”、以“精神胜利法”应对一切新文明挑战,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