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的“课堂”节目为什么这么火?

(2014-03-18 21:14:33)
标签:

中国

电视

课堂

节目

           中国的“课堂”节目为什么这么火?

 

     《听写大赛》《成语英雄》《最美中国字》……近期中国“课堂”节目在中国各大卫视如火如荼,参赛者重回“学生时代”,在“电视课堂”中听写、背诵,忙得不亦乐乎。    

    似乎,这是一个好迹象,为“娱乐至死”的电视增加了知识、文化“正能量”,但是眼看着那些成年人般的“学生”加入“课堂”大军,嘉宾们煞有介事地“解词”,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种别样滋味,就如同在中央电视台的科教频道,听大学教授们“讲评书”的效果一样。

   不是中国人不应该学知识,而关键是我们的起点和着眼点为什么这么低?这些中国小学生在课堂就应该掌握的“语文双基训练”,何以成为全民“才艺表演”?又何以成为国家电视台的“黄金档节目”?当我们练听写、学成语时,到底学到了什么?

     并非妄自菲薄,它山之石确实可以攻玉。就此不禁想起,前几年中国电视台引进的一档日本著名电视栏目 ——《超级变变变》。   

     这个栏目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活泼益智洋溢其中。在《超级变变变》里,主要是各种不分年龄段的“发明者”奇思怪想,节目允许参赛者现场表演他们的任何作品。这些作品并不一定是发明,可以是很简单的组合,可以是很滑稽的拼凑,但大都具有超乎寻常的想象,所以,节目自始至终,不仅惊叹不断,而且还充满着欢笑。
     很显然,他们比的是想象力创造力,而我们比的是背诵和记忆力。两厢对比,哪个“高质”不言而喻。

    谁都知道,国家竞争就是人才竞争。而中国人才和日美人才的差距在哪里?那种死记硬背的“应试”人才,与想象力丰富的创造型人才,能不能在同一个级别上竞争? 

   当然,我们不能对这类“课堂节目”一杆子打死,节目制作者至少对国民素质提高是有贡献的,在微信和自说自话的圈子快把中国年轻人弄成“画地为牢”的“笼中物”时,参与公共事务的语文能力下沉是不争事实,很多中国成年人的确应该重回课堂,从牙牙学语的“娃娃”做起。 但是,我们不应该就此停在这个高度,更不该一边退化,一边对我们的智商沾沾自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