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民间为何怕官不怕“夷”?

(2012-02-28 07:04:06)
标签:

中国

民间

怕官

不怕夷

分类: 出版系列五《谁主东洋》

 

             中国民间为何怕官不怕“夷”?

 

 

     世所共知,中国古代,君臣怕“夷”是一种传统。政府官员在“恐夷症”方面,是世界闻名的。然而,民间对“夷”却往往“恨大于怕”,尤其是民间武装,他们并不恐夷,甚至最喜欢与夷敌叫阵。

     从晚宋到晚清,从宋江征辽,到义和团大战八国联军,民间武装不时跳出来向“夷”挑战,前赴后继,不怕牺牲。 

     在翻看这些“内忧外患”时期的中国农民起义史料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现象:

     这些义军一旦有政府撑腰,什么都敢干,什么敌人都敢打。

 

     宋江征辽正史鲜有记载,民间传说、《水浒传》里讲述得比较多,是真是假有待考证;但是晚清“义和团大战八国联军”,虽然几乎不在同一个时空隧道里,但却有确凿史料记述着他们的勇敢——

    “拳匪信枪弹不伤之妄,遇有战事,竟冲头阵, 联军御以洋枪,死者如风驱草。乃后队存区区之数,尚不畏死,倏忽间亦中弹而倒”。

 

  义和团之英勇,与他们的乱杀无辜一样,令西方军队惊骇。然而,如此英勇的义和团,却也有一怕,他们怕什么呢?怕政府官员。  

   那些不怕死的义和团首领,到了清政府官员面前,立刻就矮了半截。

    史料记载,义和团山西首领在山西巡抚毓贤面前毕恭毕敬,赞其是“大清官”。义和团河北首领李来中向清朝大员刚毅表忠心——义和团只反洋人,不反朝廷。 

    当慈禧太后肯定了义和团的“爱国行为”,奖励了攻打使馆的义和团几车瓜果梨桃后,这些义和团员们奋勇前进,不惜以生命代价报答慈禧太后的“天恩

 

     在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西逃之际,义和团首领范云恭还痴心不改,带领着上千拳民,在平遥县城要求朝见慈禧,信誓旦旦、誓死保卫“太后”。但可叹,热脸贴在冷屁股,换来的结果却是“就地抓捕”。

 

    义军的勇敢,为什么在本国君主面前就荡然无存了呢?

     宋江与义和团这类义军的“胆量”,有些“匪夷所思”,但我认为,这恰恰就是中国“内忧外患”时期民间武装爱犯的通病——典型的“羊群造反”。 

 

     宋江造反,犯于一个“义”字,“替天行道、除暴安良”,暗藏一个“忠”字,之后“聚义厅”改成“正义堂”明摆出来——忠义是他们的胆,而忠是头等大事,这是他们最大的胆——要“替皇帝做事”。 

    义和团在这一点上与宋江大同小异。他们以“装神弄鬼”起家,但是最大的胆子却不是虚拟的“莲花圣母”给予的,而是现实中的“老佛爷”给予的。他们的第一愿望和动力,均是获得太后的认可、清政府的承认。

     在警告国闻报的揭帖中,义和团明确宣告“我皇即日复大柄,义和神团是忠臣”。 可见,义和团的最初自我定位是做大清国君主的好奴才。义和团的死敌不是政府,而是外国军队。“扶清灭洋”与“替天行道”的中心思想差不多。

    至于后来的“扫清灭洋”口号,那是因为太后不买账了,对他们动了手,“扶清灭洋”犹如热脸贴了冷屁股,才恨恨地变为“扫清灭洋”。

   

      翻看义和团历史的后一页,即便与政府翻脸打出“扫清”旗号,主要矛盾也不是对着政府,二次起义之后的“新义和团”干了些什么呢?不进攻官府,而依然走“老义和团”老路——逢洋便烧。他们“最辉煌战果”,还是瞄准教堂——焚烧威县张家庄教堂,杀死法国天主教神父。

    不排除他们抱有这样的幻想——希望自己“良好的反帝表现”,再次获得政府“承认”的幻想。

 

    “狼与羊——官吏与农民的国家”形态随着岁月的推移及传统文化的养成,变得越来越“适合国情”,成为固态生存方式。所以周而复始,往复循环,千年不变。

     在这种传统与惯性下,对于这种状态,狼甚至羊都是迷恋的,当外来狼群打破这种生态圈时,羊群还要为保住圈中狼利益拼命。骨子里刻入忠臣字样的宋江义军、义和团就是这样一群不可救药的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