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请对孩子说声“我爱你”
六一国际儿童节到了,如果要在中国的媒体上搞个主题测试,我想给家长出这样一道选择题——
你在家庭中,面对面地对孩子说几次“我爱你”?
(1)无数次
(2)很少说过
(3)从未说过
我想选(3)的,应该不占少数。
从前的一个哥们对我说,他和老婆结婚十余载,不曾对老婆说过一句“我爱你”。即便老婆在情热时逼他,他亦“打死也不说”。他老婆对此耿耿于怀。
我不由询问个中原因——难道你们不相爱么?
哥们“很男人”地回答:为什么一定要说出口呢?在行动上表达就是了。
哥们的话令我陷入一阵沉思,男人对女人,用行动表达爱当然更可靠,但是语言的表达难道就是多余的么?中国的成年人,羞于齿口“我爱你”,说句“我爱你”的难度为什么如此之大?
“我是爱你的!”——这句表白在中国的家庭中很少见,不仅大人之间难以言表,就是对自己的子女,他们也羞于言爱。
中国有两千多年说话兜圈子的历史,这要拜传统文化“内敛含蓄”所赐,这种“内敛含蓄”至今还嵌在相当一部分成年人的骨子里,使他们的表达习惯具有内向、收敛、迟缓、曲折、含蓄等特点,这种表达习惯溶到家庭对话中,常常抹不去兜圈子痕迹。
现在中国,摆脱了传统束缚的家庭,应该比上个世纪更懂得情趣与生活,夫妻之间的表达也应该比从前更直白。在家长与孩子之间,似乎家长们已经积极地开展和子女们对话,但是这些成年人们还不善表达对孩子的爱。
的确,即便在家庭里,这些家长也不善直白言爱,我相信他们不是出于不爱,而是他们讲究面子,说话比较含蓄,以便让自己和对方有躲过一个“不好意思”的心理接受过程,因此不善言爱,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作法。他们只有“作法”,没有“说法”。
在老外看来,也许中国家长活得很累,养家废己不说,还要有话不直说,拐来拐去的,他们肯定很困惑。在美国的家庭中,家长们把“我爱你”挂在嘴边上——不管是夫对妻还是对子女。当然他们的“作法”不一定比我们中国家长更踏实,但是在“说法”上,却绝对痛快。
“说法”,这跟一个民族的性格有关。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则比较直率,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不习惯吞吞吐吐的说法方式,不管在社会还是在家庭,他们喜欢在第一句话中就把“结论”道出来。
一般来说,直言快语,是人的真诚所在,是受欢迎的。尤其像家庭这种私人场合,说话可以直来直去,既使说错了,也无伤大雅。而在社会场合,说话兜圈子或许能产生一种含蓄委婉的言语表达效果,但如果兜来兜去,不知所终,就会给人留下罗嗦、虚伪之嫌,与人沟通目的就会出现“相背”的效果。
目前的中国,不同于以前的中国,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已经趋于平等,已不是传统的三纲六纪。那种在家里对孩子三缄其口的家长大多在社会上是一个边缘的受挫人物,而和风细雨的向孩子表达“我是爱你的”的家长,不管是在家庭还是社会上,更接近成功。
中国孩子,对家庭的爱的感知力普遍较弱。这与中国家长埋头苦干、不善言爱不无关系。对于孩子而言,从父母口中倾听“我是爱你的”话语
,无异于阳光雨露,这对他们的茁壮成长,乃至“爱”的感知力培养,大有裨益,并非“务虚”。
大恩需言谢,亲情需言爱。儿童节到了,中国家长,如果你满怀深情,就请在此刻对孩子率真直言:“我爱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