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流放屈原生计文化 |
没人探究一个昔日的楚国大夫,在削去官职之后,如何生活、怎样生活?
《史记》关于屈原这18年的流放生活只有一句记载:
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
屈原过了十八年流放的苦日子,人们往往探寻的是他精神上的痛苦,而忽略了他物质生活的拮据。屈原是个非常讲究穿戴的贵族大夫,“鹅冠博带、长剑美玉”,当然是酷毙了,但是这样的高级穿戴,需要财力的保证。当苦日子来临时,财力不保,高级货自然穿不起,孤傲的屈原不得已以香花香草代之,依然表达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贵精神。
有史学者认为:屈原所谓流放,只是被逐出京城,至于到什么地方,屈原有决定权。史料记载,屈原于公元前296年来到溆浦,公元前280年离开溆浦,在溆浦整整生活了16年,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屈原为什么选择溆浦作为流放的栖身之地?各种揭谜之作众说纷纭,但我以为最重要的,应该是那里有接济屈原的人。
义气仁厚的溆浦人接纳了落魄的屈原大夫,使流放的贵族在这里暂时“安生”。溆浦县志记载,相传屈原这里生了病,有一个老人无偿地治疗、看护,才得以顺利康复。
生活暂时稳定之后,屈原写下了《涉江》等千古绝唱。可见,吃饭与免费医疗等生计问题对诗人是何等重要。
流放中的屈原兜里的存货应该不多,一个落魄的贵族即便有些家当可以典卖,也架不住长年累月的坐吃山空。
从屈原在流放途中留下的“墨宝遗迹”来看,真正把屈原当回事的是沿途的百姓,18年的困苦生活若发生接济,大概只来源民间。
才子屈原若在天有灵,应该感念的是救济他祭拜他的黎民百姓,而不是把他像抹布一样丢弃的“主人”——楚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先宠幸而后被弃用,直至流放永不录用,屈原的人生之路基本上没有偏离“臣妾”的轨道,这也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文人无法脱离的轨道。离开大王就失去一切,包括平生的理想与平日优裕的生活,乃至不得不“化缘”度日……
不管你是多么伟大的才子,只要朝廷不用你,就即便不为政治理想、单单为了生计也不得不颠沛流离,屈原个人命运折射的,是那个时代整个文人群体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