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样的“仁者”才“无敌”?

(2009-05-04 21:21:15)
标签:

仁者无敌

弱者

强者

文化

     什么样的“仁者”才“无敌”?
 

 

仁者无敌”源自孟子语录,一直被历代朝野所推崇,但纵观历史成败,最终胜利者,却往往属于狠角色,而不是什么“仁”。这是为什么?

 

孔子手下“七十二贤”,个个都是“仁者”,但他们不仅没有做到“无敌”,反而个个都令人怜悯。从内敛的颜渊到豪爽的子路,一个营养不良而死,一个打不还手而亡,最终都成为可怜的人物。尤其子路,居然在被政敌攻击之时,顾帽子不顾命,他谨守礼法,想整冠之后再走,然而敌人并没有等他,瞬间帽子和人都被敌人剁为肉酱。

 

由此可见,无力的“仁者”何其悲。“仁者”通达讲礼,但生死之际,礼和理却是帮不上忙的。帽子是否系好,是贤人在乎的,而命是否保住,大概是顾不上的。“君子死而冠不免”,“仁者”的可怜略见一斑。一个对自己的生命都不能负责的“仁者”,怎么去影响本人效仿自己呢?又凭什么“无敌”呢?

 

 尤其兵荒马乱的年代,所谓“仁者无敌”虚无荒谬,所谓仁义远不如刀枪棍棒管用。而相信“仁者无敌”鬼话的贤人,大都成了无谓牺牲的可怜虫。譬如在春秋那场著名的泓水之战中,“仁者”宋襄公奉行“先贤风范”,拒绝对集结中的楚军迎头痛击,单等人家排兵布阵完毕之后正面交战。结果身负重伤,一败涂地,最后死于伤口并发感染

 

其实就宋襄公本人来说,他的确是 “大老实人” 一个,个人品德无可厚非。但是在春秋乱世中,他不切实际地把仁义滥用在敌国敌军身上,导致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处处被动,以至数次受辱,酿成“仁者”一生悲剧。宋襄公之仁,并没能令他成为“无敌”的霸主,却令他早早牺牲,徒留千古笑谈。

 

事实上,没人害怕软弱的“仁者”,所谓“仁者无敌”,只是软弱的“仁者”聊以自慰的诳语。

正人需力,岂可无威?“以德服人”者,往往只是感动,并非折服与撼动。因为道德之力极其有限,贤人之威遂难生成

以道德之力感动他人容易,但撼动他人则非道德之力所能及。故“以德服人”者并非都能做到“以德正人”,那需要德以外的实力

 

对“仁者无敌”最心领神会的人,当数孔子推崇的“仁者”周文王,孔子言他“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

但是,以方圆不过百里的周国,如果只是修仁政,而不修兵甲,很难想象可以“宾服诸侯”、不断扩张势力、最终打败强大的商纣的。

其实,以“仁者”自居的周文王心里明镜一般:“仁者”的大旗背后,是秣马厉兵,积极备战。周文王兴周灭商,周武王取代残暴的商纣,靠的是战斗力而不是道德说教

 

聪明的“仁者”知道“德”只是一面旗帜,用来号召与聚敛人气,但如果主宰大局,仅靠德肯定不能成事。德生感动,但不能生威,真正的威需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在逝去的岁月,它主要表现为政治实力与军事实力,即权力与战斗力

如果一个“仁者”不能掌握绝对的“权力”、具备足够的战斗力,那么纵然德行造化有多么深,世间对他的赞誉有多么高,也不可能生成绝对重量级人物

 

可见,厚德载物是美德,但“有德无威”就会只能视之为软弱。所谓“仁者无敌”出自强者口中,是一句聚众的口号,但倘在弱者口中,就只能是自欺欺人的诳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