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软弱的节目,除了展示当事人的伤痛之外,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软弱的《道德观察》有什么用?
脸上挂着一贯笑容的主持人,不紧不慢地向我们述说着“故事”。
“故事”的主角:一个个无良者在镜头前没有丝毫的忏悔和自责,一个个弱小的受害者,如同祥林嫂一样一遍遍地对记者诉说悲情,而现场的记者的反应与端坐在演播室里的主持人一样,往往是:爱莫能助。
结果是人渣依然嚣张,丑恶的灵魂在我们的社会上仍然到处招摇着。
——这就是央视12频道《道德观察》栏目日复一日的“演出模式”,它的软弱与冷漠已经越来越让我无法忍受。
丑事好像仅仅是一种道德,而记者的做法也仅仅是“观察”。就像节目里的无良者说的一样:我这样做,道德不能把我怎么样!
的确,道德没能把无良者怎么样,《道德观察》更没能把无良者怎么样,因为这个栏目仅仅是观察,只是把不道德的人们送上展台,是为人们茶余饭后增添一点谈资,是媒体工作者抖落的难得的“爆料”。
《道德观察》的主持人对自己的节目很是自鸣得意——“很多人问我,你们《道德观察》是观察什么的呀?我说是观察人性的。”
诚然,人性你们是观察到了,但对当事者来说又有什么用呢?你们究竟为当事者做了什么?是为他们讨回了公道?还是为他们争得了经济上的补偿呢?
如此软弱的节目除了给我们展示了当事人的伤痛之外,又能给我们多少启示呢?它只会让观众对社会上某些人的道德越来越寒心,让我们对法律越来越感到失望。
《道德观察》栏目简介给自己的定位似乎很清楚:“《道德观察》不是一个教训人的节目,也不是一个每天定点开庭的道德裁判所。我们观察的是世间百态,感受的是人情冷暖;我们带给观众的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社会道德案例。《道德观察》以记者的视角调查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值得我们关注的涉及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的事件和人物。观察了别人,也就发现了自己。”
当然,公众理解媒体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但是通过它却可以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最好有的案例要有后续报道,让我们的观众通过栏目看到一丝丝曙光,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社会是公平、公正的,我们的法律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这难道是对一个法制栏目的过分要求吗?
通过《道德观察》,观察到了我们身边的许多人灵魂的丑恶,感受到了许多人道德的沦丧,但如果这一代人感受不到自己道德卑下而招至的社会压力,反而以此为荣,那么这种节目又会生出怎样的负面教育的恶果?
《道德观察》除了展示无良与眼泪,似乎谁对缺德事也没有办法,他们只习惯欣赏别人的眼泪,同情!仅仅是同情!难道此栏目要诱导整个国民都把自己当作了一个无关紧要的看客!
收视率攀高的《道德观察》,可不可以把你们的责任感也提高一些?不要把一个个悲情的案例当成评书连播!面对悲情与眼泪,不要仅仅只是观察,请发挥出新闻媒体对社会丑恶事件的应有态度和监督力度——至少表明你们的神经没有麻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