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需要讽刺艺术吗?
“毛驴小子”成名,《曲苑杂坛》的悲哀!
《曲苑杂坛》已许久未看了,因为它的功能已转化为让我嚼蜡,而嚼蜡尽管也有些蜡味,但终究是一件很无趣的事情。
忽一日或许百无聊赖,还是打开电视乱选一气,又偶尔搜寻到了久违的《曲苑杂坛》,正好遇见汪文华推出的那位“新星”——“毛驴小子”的精编版,此“星”之所以好生了得,是因为拥有一绝招——善学驴叫。
真乃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就曾言喜剧演员黔驴技穷,但仅是比喻而已,未与真驴搭上关系。而这一次却着实令我大开眼界——那“星”学起驴叫真是嘶鸣震天,忒也地逼真。若处荒山峻岭,你绝不会怀疑不是真驴所发之声。
一般而言,别出心裁的东西总令人叹为观止,但这一回《曲苑杂坛》“毛驴小子”的精编版却令我感到痛切的辛酸——为演员,为主持人,更为我们死掉的艺术。
不知大学驴叫的演员心中是否如动物般欢快,但我以为,倘若人的大脑沟回像动物那么平坦,会是多么省事。因为若如此,就不需要幽默,而只是如驴般打几个滚、如猴样翻几个跟头也会笑出眼泪,岂不是优哉游哉?
记得早些时候媒体曾倡议给相声开追悼会,相声之死,死在了失去讽刺现实的精髓。即便观众好不容易等来了“举头望明月”的一枝独秀的相声演员郭德刚,可从那德云社出台的作品也大多是什么“拉洋车”的过去时,真难为了孤军奋战的郭德刚,你瞧他举着一杆银样蜡枪头在“相声已亡”的长啸中杀出一条血路是多么的不易,依我看来,他分明就是相声界的堂吉珂德!
就像堂吉珂德拯救不了西班牙一样,相声界的堂吉珂德也根本无法拯救失去讽刺现实精髓的相声!
而我们现实中的素材,可鞭辟入里的幽默素材何其多!为什么广大“星”们对此视而不见?
当然“星”们也自有一番苦水,即使采编下来作成相声,恐难登大雅之堂,因为他们担心会惹得制片人不满,电视台“三天不管饭”!
于是乎,我们如今的幽默只能向“毛驴小子”方向发展。或如俗变之流的表演,只拿与自己不成比例的弱势开涮,再加上“幸福的张大民”者,如当代阿Q,麻木地寻找懦夫的快乐!
比起《曲苑杂坛》“毛驴小子”成名,也许被赵本山夸赞不已的二人转演员会嗤之以鼻,根本不放在眼,因为你知道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民间二人转最擅长的是拿自己的爹妈开涮。你以为学驴叫不易,他们却早已经开始了互搧耳光的表演!
一切都不值得大惊小怪。艺术俗变的后果是陶醉在游戏与自虐的认可间。我们还需要讽刺艺术吗,这种“毛驴”的“艺术”受用不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