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今天发布《家长语文书》第024篇。文中有几个字需另外植入小篆的写法,因假期里来不及,所以暂用“▇”予以替代。另外,本片中的例子也只举“即、既”一组,其他略去。我在开篇时即说准备发至30篇左右即另行成书,不再连载。但如果有需要的朋友,可与我直接联系。
由这里,又引发出一个古文字义的问题
单音节为词,即一个字就构成一个词,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字义是必然要发生变化的,前文说到的“请”就是这样,“请你允许我做……”的字义在变化中就消失了。这也是学生学习古汉语的一个大障碍。这种障碍,是没有什么特别的诀窍来解决的,想解决,办法只有两个,一个是多查字典,再一个就是多读古代的文章,通过阅读不断积累,见面见得多了,也就熟悉了。
当然这种“见面”,不需要死记硬背,而可以有趣地进行,甚至把它当作一种语文游戏。游戏式的学习,不但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孩子积累很多文化与历史的常识。我们也可以试举几个例子。
“即”与“既”
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字义比较虚,不大好区分,但它们在古代汉语里字义是很实的,实得在字形里都有所表现,这样就有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两个字的左半边是相同的,都是“▇”。现在看不出什么了,但回到小篆时代,“▇”写成这个样子,代表什么呢?是古代的一种食器,细看一下,原来它就是火锅,是古代烹煮食物的一种锅。
两个字的右半边,经过楷书化后变得不相同了,但在小篆里还是看得出它们的联系。
“即”的右半边,是“▇”,小篆写作“▇”,是什么?是一个“人”。
两个半边凑在一起,什么意思?原来这个人,肚子饿了,顺着香气就跑到了这个火锅的旁边,它们合在一起,就成了“即”,表示“靠近”的意思,或者是空间的靠近,比如“即位”的“即”,“位”是国君的“王位”、“宝座”,你靠“王位”、“宝座”最近(坐在上面),当然你就接班成了国君,“即位”就是接手王位、当上新国君的意思;“即”也可以是时间的靠近,一件事刚完,马上就要做另外一件事,时间挨得很近,也是“即”,所以现在说立即、即刻,就是这种时间的靠近。用英语的术语来说,就是“to
be going
to”——马上就要做件什么事情,属于现在进行时态。那么,空间上的靠近或是时间上的靠近,就要用“即”,读作jí。
“既”呢?左半边还是那个火锅,右半边写成“▇”,还是那个人,但多了一个“▇”,是什么?是一只大眼睛,眼睛瞪得大大的。多了这只眼睛做什么?原来,他闻着香味跑到火锅跟前来后,就吃上了,吃啊吃啊,吃光了,可还没有吃饱,怎么办呢?于是他就瞪起大眼睛,向四处张望,看看哪边还有食物可以吃。两个半边凑在一起,就表示“某某事情现在已经做完了”,表示的是一种完成时态的情景,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它“……已经……了”。现代汉语的词语“既然”,就是这个含义:既然如此——已经这样了。写成“既”,读作jì。但如果在古文中出现“既然”,则不可以把它直接等同于现代汉语的“既然”。古汉语使用单音节词,“既”就是“既然”,“然”是指示代词“这个”,那么“既然”就要翻译成“已经这样了”。《郑伯》一篇中有“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就是在时间上截断上文共叔段违规,把自己居住的“京”的城墙修得很高很厚,而郑庄公佯作无奈,听之任之,于是,共叔段又开始了新的篡权行动,所以用“既”表示:上一件事刚过去,共叔段又下令让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地区对自己两属了……
你看,一个既一个既,就可以讲述出很有趣的内容来。
(再举例子,此处略)
现在市场上有一些书,就讲这方面的知识,比如张大春先生的《认得几个字》,可以推荐一下。当然他并没有讲述汉语中所有的字的字义变化以及有关的故事,但至少讲出了它们中很多有趣的东西,家长们多读这样的一些书,对您孩子的语文学习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
敬请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