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连载,第010篇:家长语文书

(2010-01-14 01:56:01)
标签:

原创

连载

家长语文书

教育

杂谈

分类: 家长语文书

 

接受朋友意见,特加如下语句:“博主声明:博主发表的文章,媒体或网站未经博主许可不得转载,个人博客可以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标明来源,博主姓名或以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

如需要联络切磋,可联络邮箱:lizhitian@tom.com
 

上接第009篇

 

接下来该是“承”了,“承”是承接,是顺着上文的意思向前发展,所以又叫顺承。尚文说要出来看月光下的荷塘,那就要沿着这个意思向前走,于是,朱自清写了那条去荷塘的铺着煤屑的小路、荷塘四面的树、小路旁边的树,还特别写出走在这条路上的心情:“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还特别说明今晚九时来看荷塘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给情绪的发展作了一个伏笔。

继续向下“承”,必然就该看到荷塘了。于是就有了脍炙人口的那两个描写荷塘与月光的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的妙处,老师已经说得很多,这里就不赘叙了。

但是,景色这么美,人就应该完全沉到这个美景里面去。如果是我写,我就可能继续写道:这景色太美了,美得我都忘记自己了,于是我就坐在荷塘边上,看啊看啊,也许看着看着就睡了过去,也许我实在舍不得这个美景,强忍着不睡,目不转睛地看啊看啊,直到天亮了,想起自己还要去上课,想起自己还要干什么事情,于是依依不舍地离开荷塘,把这篇散文结束,不是也很好吗,而且扣住了题目,岂不美哉?

如果真是这样写,这篇美文就毁了,只能成为一篇写景的描写文字了,作品中的人只是带领读者看景的工具。起承转合中的“转”在文章中就发生作用了,承接是顺着承下来,转就是要让文意发生一个突转。有经验之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意思。本来荷塘景色极美,读者跟着“我”应该一直专心地看下去,但朱自清笔锋一转,在看过荷塘周边的树、远山、灯光之后,突然一笔“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不再说眼前之景,却说起江南的采莲和六朝的诗歌来了。为什么说起这个呢,其实只有一个原因:我的心里颇不宁静。美景本来是可以解忧的,但这样美的景色也不能让我化解愁闷,我只能继续逃,逃到自己的老家,逃到那给我无限遐思的古代,这说明我的愁闷相当之深。

家乡很好,古代也很优美,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原来家乡和古代是逃不过去的啊,逃来逃去,还得回到家这个让人“颇不宁静”的空间里面来,无奈地轻轻推门进去,并没有让自己欣慰的事情发生,看来事态是更严重了:“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经睡熟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呢?作者不肯说,所以我们只能说那是一种说不清内容的、淡淡(?)的哀愁。

作者的思路看来已经很清楚了:

 

 

 

行动思路

 

离开

看荷塘、

月光

想江南、六

又回到

情绪思路

 

颇不宁

虽然暂解愁坏,其实无效

美景不能解愁,又想另种办法逃脱

无奈,只能再次回到家

 

 

阅读《荷塘月色》,如果让学生把握这两条思路线,他们就可以照着朱自清的葫芦来画自己的瓢了,比如“行动线”:晚上离开家——去看月光下的街心花园——想起自己的乡下奶奶家和小时候在那里嬉戏的情景——又回到家里;而“情绪线”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晚上有些累——看到街心花园真美——但不如乡下奶奶家和小时候的真山真水——浑身充满了用新思路来建设与人类和谐的新城市。

是教给学生那两个自然段的修辞有用呢,还是教会学生使用起承转合来组织行动线和情绪线更有用呢?

 

    敬请待下篇连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