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
莎士比亚戏剧的高潮在于台词,如何用摄影机来表现莎剧,英国电影《亨利五世》(导演劳伦斯·奥里弗)做的探索获得好评,称之为“舞台剧与电影手法进行了巧妙的结合”。譬如演员的动作需要突出的时候,一般电影处理时推成特写,本片则反其道而行之,先用近景,到接近高潮时,镜头则向后拉,一边让演员尽情地表演;此外也努力突出电影语言的特色,如第三幕亨利五世渡海远征,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即让观众看到远征的情景,也看到了法国哈弗娄城堡里里外外的情况。
1945年意大利电影《罗马,不设防城市》(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被视为新现实主义运动的第一部作品。客观说,早在1925年德国导演乔治·派勃斯特拍摄的新客观派电影的代表作《没有欢乐的街》,可视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先声。新现实主义一位创始人西柴烈·柴伐提尼对其创作原则作过归纳:1、不要虚构,不要典型化,如实表现生活中的人和事;2、重细节,不重情节,要完整地再现现实,由观众自己去体会解释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3、重视日常性,反对离奇曲折的故事,任何一个普通事件,只要善于挖掘,都是一个“金矿”;4、不要给观众提供出路的答案;5、走出摄影棚,到街头去拍摄;6、编导和一,不应该有专门负责写剧本的人;7、不要职业演员,不要由一个人来扮演另一个人;8、不用塑造“英雄人物”,每一个普通人都是英雄;9、要使用自然语言,特别是方言。为表现这些原则,本片导演自己就扛起摄影机走上街头,把演出场地搬到罗马大街上,在实景中拍下许多自然质朴的镜头,又把这些镜头和纪录片镜头剪接在一起,使故事片产生了纪录片式的效果。
本年,英国导演戴维·里恩的《相见恨晚》虽然讲述了一个婚外情的故事,但依然是爱情模式的叙事。故事依托了六个星期四。第一个星期四,劳拉和阿历克相遇,后者帮劳拉取出眼中的煤屑,分头离去;第二个星期四虽然只是匆匆一见,但好像是冥冥中天意的安排,也是两个人相识的开始;第三个星期四,进入探问阶段,劳拉终于承诺了“下星期四同一地方见”;第四个星期四和第五个星期四,是两个主人公心灵和肉体的追寻;第六个星期四,是两人最后一次相会,因为英国中产阶级的传统理念和自我克制,一场爱情故事终于结束了。影片的摄影、造型、音响等都颇具匠心。如故事主要环境的火车站给人一种阴郁、压抑的感觉。最后一次分手时,背后火车头发出的强光在地上投射出两条长长的、孤零零的人影,两人面部也是一片阴霾,整个阴影只有强光和大块的黑影,沉重凝滞而使人窒息。阿历克走了,劳拉因女友道莉在场无法相送,只能听道莉唠叨,而火车启动的汽笛声与车轮声压过话语声,火车里站是车厢晃动的光影也越来越快地在劳拉脸上掠过,表现了劳拉的思绪所在,把她莫可奈何的痛苦心情表露无遗。
1946年
美国导演霍华德·霍克斯执导的《沉睡者》虽然只是一部侦探片,但他通过精巧的叙事、典型的人物以及简洁美妙的台词把侦探片从市场反响的B级提升到了A级。影片中设置了十个人物,本来人物关系就错综复杂,而情节又属于需要步步解开悬念的侦探片类型,叙事结构则显得至关重要。但整体来说,水平并未达到1978年的英国电影《尼罗河的惨案》。
本年,英国导演戴维·里恩执导的《孤星血泪》是对狄更斯小说改编最成功的一部。其中的生音使用极为出色。原著小说采用皮普成年后对童年生活回忆的方式展开,但电影巧妙地使用了成年皮普画外音进行声画对位,以表现他成年与童年心理状态的对比;又如皮普幼年常受姐姐虐待,影片将鞭打声与姐夫乔的反应镜头组合起来,以声画对位的方式增强了声音的表现力。
1947年 中国导演金山拍摄的《松花江上》对摄影机的运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导演手里,摄影机不是认识论的工具,而为导演精神的外化体,主动地、介入地呈现影片深层的精神,成为本体论的摄影机。譬如“摇”镜头的使用,并不以人物的调度为动机,而是能动地引导观众得出导演审美意图的结论。例如影片开头,使用快前导摇来展现东北民众赶马车的豪放乐观;片中还使用摇镜头有意创造出比、兴、显喻与隐喻等多样的效果。此外,本片还是声画蒙太奇的典范之作。如“918事变”给东北民众带来了无尽灾难,导演以点及面,用人的哭声贯穿整部影片。不同的哭声,成为影片复现的主题,起着博喻的作用,反复表现人民的苦难。
本年,《大地在波动》(意大利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之一,在阿西·特雷萨渔村实景拍摄,没有用任何人工布景,全片也没有一个从戏剧化的意义上来说是完整的场面,完全是日常生活的细节和过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