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语言及叙事的编年史(二)1921——1925

(2008-10-06 21:11:02)
标签:

电影语言

电影叙事

编年史

(二)

教育

分类: 瑞雪冰心:评论篇

1921年德国电影《疲倦的死神》(导演:弗里茨·朗格),借鉴了民间童话“三段式”的手法,首次创建了一个不完全的“戏中戏”叙事结构——一个女孩找到死神请求帮她找到失踪的未婚夫,死神指给她看到三支蜡烛,告诉她这三支蜡烛分别代表19世纪巴格达、14世纪威尼斯、古代中国三位行将失去生命的青年,死神提出如果她能挽救其中任何一个人的生命,他就把未婚夫还给她。姑娘了解了三个青年的情况,表示她无法挽救他们的生命,死神又宽宏地给她一个机会:她必须找到一个肯于捐献自己生命的人。姑娘在一系列寻找之后明白了生命对于个人的重要,最终决定献出自己的生命,和未婚夫合葬在四季常青的山岗上。三个青年的故事成为“戏中之戏”,但人物与情节彼此并未发生关联,基本上还应属于文学的“插叙”手法。本片在表现主义方面,比《卡利加里博士》更强调空间感,避免了它布景平面化的缺陷。

同一年,德国导演鲁普·皮克拍摄了《碎片》、《后楼梯》,随后又有一部同类型电影《后楼梯——一夜悲剧》(1923),构成编剧、著名剧作家卡尔·梅育的“室内剧电影三部曲”。1924年,梅育创作了《最卑贱的人》,这是德国室内剧电影的高峰,也是德国室内剧电影的终结。室内剧电影以观众熟悉的小市民阶层生活为表现题材,人物不多,布景简单,注重对话,遵守三一律。室内剧强调建立在情感纠葛上的心理冲突,所以有人称其为“心理电影”、“本能电影”。室内剧电影被引起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室内剧电影情节简单,观众容易看懂,导演又注意努力用情节“说话”,因而导致字幕被大大压缩。《碎片》除去开头说明事件的副标题“5天的戏剧”,结尾老巡道工自首路上向迎面驶来火车狂喊的“我是杀人犯”以外,再无其它字幕,表明电影语言的长足进步。

 

1923/1924年  德国导演弗利茨·朗格根据德国著名史诗拍摄了《尼伯龙根之歌》上下两集《西格弗里特》、《克里木希尔德的复仇》。因为两集各自故事的差异,镜头叙事风格也有明显差异。上集的风格明显静止,因而使用了大量机位固定的长镜头,以表现一个井然有序的世界;下集的特点是混乱,因此画面动作、血腥,注重剪切,镜头间富有张力。

 

1924年   梅育室内剧电影的代表作《最卑贱的人》由弗里德里希·茂瑙执导,也充分体现了茂瑙在电影语言上的开创。他把摄影机看成是“导演的画笔”,“应将摄影机尽可能地加以移动,以便捕捉每一个匆匆即逝的气氛”。于是,他有意识地使用跟拍、追拍、移拍,并不断变换各种角度。室内剧电影重点在于表现心理,当时又是默片,所以他要不断捕捉人物能够表现心理的细微表情。他把摄影机从三角架上取下来,放在车子上,或是绑在摄影时胸前,利用电梯或吊篮作各种方向的移动,从而建立了移动机位的观念。运动机位,可以给观众一种流动的视觉观察角度,视点丰富了,节奏鲜明了,观众对拍摄对象也有了更多的关注感、亲近感、追随感。

    对传统美术进行颠覆、表现反叛的达达主义,进入电影,于1924年产生了《幕间节目》(导演:雷纳·克莱尔)。虽然此时电影才有30年的历史,还谈不上传统,但《母舰休息》与观众已经开始熟悉的任何一部电影都不相同。它根本没有叙事,影像的组接散漫无序,观众在故事方面完全堕入五里雾中。但导演却抓住了影像组接时的视觉联系,如夜晚的灯火化为闪烁的烟蒂,女舞蹈演员的短裙化为慢慢绽放的菊花,一个个竖立的烟斗化为庙宇的立柱等等,形成了一种视觉联想蒙太奇。而影片的剪辑节构成的蒙太奇式表现也正是电影的本体特征之一,非常符合观众对电影所特需的欣赏趣味。本部影片可以下面的公式概括它的达达主义特点:无叙事 + 剪辑 + 怪诞。

 

1925年  《战舰波将金号》(导演:爱森斯坦)是一部电影语言研究不完的经典作品。除去五章音乐史诗的主干结构、因蒙太奇剪辑而高于生活的“敖德萨阶梯”、永远活在观众心头的奇妙石狮子以及丰富的节奏、隐喻、对比蒙太奇的范例之外,它最大的成功在于表现了人(导演)掌控银幕语言的超凡能力,以及给后来的导演以把所观察到的生活转化为电影语言路径的启示。详见本书相关章节,此处不再赘叙。

同年,德国导演安德烈·杜邦摄制了电影《杂耍场》。本片故事很俗套:表演空中飞人的杂技艺人胡勒,因一个年轻女性“第三者”的插足,抛弃妻儿,离家出走;其后又被一个男性“第三者”插足,遭到抛弃,最终报复杀了人。但导演精心使用了一个“大倒叙”结构:胡勒已在监狱服刑10年,但他始终没有透露他杀人的原因。这天他终于开口了,回忆了10年之前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影片结束,胡勒被减刑释放。这与1921年弗里茨·朗格的《疲倦的死神》不一样,中间的回忆是胡勒自己的故事,所以属于倒叙,而非“戏中戏”结构。本片的摄影也有创新,拍摄胡勒空中飞人的动作,摄影师弗洛因特抱着摄影机和演员一起在高空飞荡,从而使摄影机成为胡勒的“眼睛”,排出的画面成为影片中人物的主观镜头。评论界称这种影像为表现主义式的“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