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语言及叙事的编年史(二)1921——1925
(2008-10-06 21:11:02)
标签:
电影语言电影叙事编年史(二)教育 |
分类: 瑞雪冰心:评论篇 |
1921年德国电影《疲倦的死神》(导演:弗里茨·朗格),借鉴了民间童话“三段式”的手法,首次创建了一个不完全的“戏中戏”叙事结构——一个女孩找到死神请求帮她找到失踪的未婚夫,死神指给她看到三支蜡烛,告诉她这三支蜡烛分别代表19世纪巴格达、14世纪威尼斯、古代中国三位行将失去生命的青年,死神提出如果她能挽救其中任何一个人的生命,他就把未婚夫还给她。姑娘了解了三个青年的情况,表示她无法挽救他们的生命,死神又宽宏地给她一个机会:她必须找到一个肯于捐献自己生命的人。姑娘在一系列寻找之后明白了生命对于个人的重要,最终决定献出自己的生命,和未婚夫合葬在四季常青的山岗上。三个青年的故事成为“戏中之戏”,但人物与情节彼此并未发生关联,基本上还应属于文学的“插叙”手法。本片在表现主义方面,比《卡利加里博士》更强调空间感,避免了它布景平面化的缺陷。
同一年,德国导演鲁普·皮克拍摄了《碎片》、《后楼梯》,随后又有一部同类型电影《后楼梯——一夜悲剧》(1923),构成编剧、著名剧作家卡尔·梅育的“室内剧电影三部曲”。1924年,梅育创作了《最卑贱的人》,这是德国室内剧电影的高峰,也是德国室内剧电影的终结。室内剧电影以观众熟悉的小市民阶层生活为表现题材,人物不多,布景简单,注重对话,遵守三一律。室内剧强调建立在情感纠葛上的心理冲突,所以有人称其为“心理电影”、“本能电影”。室内剧电影被引起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室内剧电影情节简单,观众容易看懂,导演又注意努力用情节“说话”,因而导致字幕被大大压缩。《碎片》除去开头说明事件的副标题“5天的戏剧”,结尾老巡道工自首路上向迎面驶来火车狂喊的“我是杀人犯”以外,再无其它字幕,表明电影语言的长足进步。
1923/1924年
1924年
1925年
同年,德国导演安德烈·杜邦摄制了电影《杂耍场》。本片故事很俗套:表演空中飞人的杂技艺人胡勒,因一个年轻女性“第三者”的插足,抛弃妻儿,离家出走;其后又被一个男性“第三者”插足,遭到抛弃,最终报复杀了人。但导演精心使用了一个“大倒叙”结构:胡勒已在监狱服刑10年,但他始终没有透露他杀人的原因。这天他终于开口了,回忆了10年之前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影片结束,胡勒被减刑释放。这与1921年弗里茨·朗格的《疲倦的死神》不一样,中间的回忆是胡勒自己的故事,所以属于倒叙,而非“戏中戏”结构。本片的摄影也有创新,拍摄胡勒空中飞人的动作,摄影师弗洛因特抱着摄影机和演员一起在高空飞荡,从而使摄影机成为胡勒的“眼睛”,排出的画面成为影片中人物的主观镜头。评论界称这种影像为表现主义式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