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与《投资与理财》杂志高主编、影龙林先生刘先生一起聊刊物事,我的研究生海丽在座,她对谈话作了详细记录。回来路上我和她说起了当年我读研究生时的一段办报经历。
研二的时候,海淀区文化馆有一份文学小报《枫叶》,每月一期。到该出刊的时候,海淀文化馆的崔墨卿、彭哲愚二位先生在文化馆等我,我骑车由师大出发和他们会合,一起到现在中国农业大学所在地附近的东北旺印刷厂。上午先看他们的拼版(稿子事先已经送来了),我们的工作一是校对,二是如果有空白处,就要临时想些东西把空缺补足,常常是一些笑话、小故事、歌谣之类的东西。大约要干到下午四点多钟才能往回走。冬天天短,到海淀镇上就会黑了,但想着通过一天的劳动,带着油墨香的报纸送到文学爱好者手里,被他们传阅,被他们珍藏,心里总是热乎乎的。当时拍板还是陈旧的“铅耕火种”,我也会凑到植字架那里,寻找该用的铅字,试着把自己写的补白排成铅版。这样大约做了一年多,直到经费断绝《枫叶》停刊。但这段经历使我至少知道了办报的流程,联想当年,我的导师钟敬文在广州办《民间文艺》,从组稿、印刷到发型都是他一个人跑来跑去,只手力擎了一年余,十分赞叹他的精神,也为今天的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而倍感悲哀。
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中午我们三个人会到印刷厂旁边的小馆子里要个宫爆肉丁、京酱肉丝等普通菜小食一顿,偶尔两位老师也会要两瓶啤酒小酌。第一次我很惊讶:来这里校对补稿还要管饭吗?崔彭两位说:你放心吧,这是吃的我们自己应得的编辑费——那时我才知道,原来还可以有顿美餐吃吃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