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小说与民俗(十)

(2007-02-06 01:16:08)
文艺民俗的大师蒲松龄(4)
   
 
    细细阅读《聊斋志异》,可以发现其中不少关于民间风俗的描写,除上述的婚俗外,还有诞生仪礼、丧葬仪礼,以及各种禁忌、惯例等等。
    聊斋志异》的故事中,最多的是关于鬼、狐的故事,所以它又有一个别名《鬼狐传》,有人做过统计,全书将近500篇故事,谈鬼的170多篇,谈狐的82篇,占到一半略多一些。
    关于鬼的观念出现很早,中国最古老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鬼”字。《礼记·祭义》中解释“鬼”字说:“从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其他多种典籍的解释也与此相近:
 
        鬼之言归也。(《尔雅》)
        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列子·天瑞篇》)
        精神,天之有也;形骸,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言归。(《汉书·杨王孙传》)

 

       按民俗学解释,鬼的观念发生于原始人的鬼魂崇拜,是原始宗教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原始人在认识能力上虽然低下,但却喜欢思考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如同茅盾所说:“原始人的思想虽然简单,却喜欢去攻击那些巨大的问题,例如,天地缘何而始,人类从何而来,天地之外有何物,等等。他们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便是天地开辟的神话,便是他们的原始哲学。”(茅盾《神话研究》)人死亡之后的归宿,当然也是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

    在原始人那里,他们开始相信灵力的存在,以后发展成为灵魂;前者不一定具有人格,而后者则是具有人格的东西。灵魂存在,对它感到神秘,但却不会信奉它;而脱离了肉体的灵魂即鬼魂,没有肉体可以依附因而无法被控制,这种神秘感便转化为一种恐惧感了。其次,原始人的社会视野是很窄的,他们所知道的鬼魂不是本部落的成员就是被本部落杀死的敌人,因此鬼魂的活动就与本部落人的活动有了直接的关联,这些鬼魂可能表示友好也可能处于敌对,恐惧又进一步转为崇拜:部落的事务与暗中监视的鬼魂密切相关,事情做得顺利了,对鬼魂要答谢;事情遇到了麻烦,就要祈求鬼魂饶恕或帮助。中国的商代是最重鬼的时代,新王即位要拜鬼,老王归天要拜鬼,发生天灾要拜鬼,出征打仗要拜鬼,事情不分大小,都要向鬼灵祷告一番,所以尽管年久失多,在安阳出土的大批甲骨化石,证明商人遇事就要向鬼灵请教,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鬼文化。

    据民俗学者汪玢玲先生研究归纳,《聊斋志异》中的鬼故事有以下七种类型,其中第三种“恶鬼害人型”、第四种“善鬼成神型”、第五种“感恩图报型”、第六种“轮回果报型”与民间传说极为靠近,有些甚至可以看作是《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等笔记小说的同类,而其他三种则更多蒲松龄个人的创作印迹。我们把汪先生的第一、四、七三种做一些重点分析,其他简略带过。

    第一种,人鬼恋爱型。这种型式在学界中又称“幽婚故事”,本来人死了以后化成鬼的冥界与人界是不能相通的,但在浪漫幻想中,出于对早逝的青春少男尤其是少女的同情,编造出他(她)们以鬼之“身”,突破幽隔阻碍,和阳间的佳人或才子相恋相爱的故事。但由于中国文学男性意识为主体,所以蒲松龄小说也不能避免,结果小说的主要人物都是男主人公属于阳间与女主人公(女鬼)属于阴间;但也因为如此,蒲松龄也为中国小说增添一大批善良、美丽、幽怨、缠绵的“女鬼”的文学形象,使读者在哀惋之余而对中国女性充满了喜爱与同情,对中国由鬼魂信仰导致的鬼魂小说有了新的视点与感受。

 

     《连琐》一篇故事,被多家评者赞美不已。书生杨于畏秉烛读书,忽听墙外有女声吟诗,为她续句因而相识。女子坦言自告已为鬼魂,杨生因其貌美且有才,贪求爱欲,女子则说:“夜台朽骨不比生人,如有幽欢,促人寿数,妾不忍祸君子也。二人遂成诗书琴棋的密友。但无意中,女子所留姓名连琐被杨生好友薛生撞见,冀请一见,连琐受到惊吓心生嗔怒而予拒绝,仓皇离去。数日之后,复来求杨生为她驱赶逼她为妾的恶鬼,在得到杨生及朋友薛、王二生解救之后,连琐白骨顿有生意,得到杨生的呵护,有情人终成眷属。文中此段描写柔情委婉,感人泪下: 


    积数月,忽于灯下笑而向杨,似有所语,面红而止者三。生抱问之,答曰:久蒙眷爱,妾受生人气,日食烟火,白骨顿有生意。但须生人精血,可以复活。杨笑曰:卿自不肯,岂我故惜之?女云:交接后,君有念余日大病,然药之可愈。遂与为欢。既而着衣起,又曰:尚须生血一点,能拚痛以相爱乎?杨取利刃刺臂出血,女卧榻上,便滴脐中。乃起曰:妾不来矣。君记取百日之期,视妾坟前有青鸟鸣于树头,即速发冢。杨谨受教。出门又嘱曰:慎记勿忘,迟速皆不可!乃去。越十余日,杨果病,腹胀欲死。医师投药,下恶物如泥,浃辰而愈。计至百日,使家人荷锸以待。日既夕,果见青鸟双鸣。杨喜曰:可矣!乃斩荆发圹,见棺木已朽,而女貌如生。摩之微温。蒙衣舁归置暖处,气咻咻然,细于属丝。渐进汤酡,半夜而苏。每谓杨曰:二十余年如一梦耳。

     我们如果撇去“人鬼相恋”的外衣,它本身就是一段应该属于人间的缠绵故事,郎才女貌,只有自然的障碍,只要两情坚贞,愿意为对方付出,爱情便自然水到渠成。《聊斋志异》中正因为极力刻画男女之间的“爱”与“情”,才使他的故事都能具有最可打动读者的核心元素。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