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复“灵”、“凌”(?)波微步兼及“爱上省略”:大概是“没有地址的信”

(2006-07-01 14:35:03)
分类: 瑞雪冰心:评论篇
        当年普列汉诺夫先生有一本书叫做《没有地址的信》,我这篇回复可能本主不会再来看了,于是也只好借那本书的名字,不寄出了,只留在博客里供有兴趣的朋友赏玩吧。
        我曾经说过,博客本来就是自己的园地,留点自己的思想、情绪、心态,愿意看的就看,愿意说的就说,愿意摇头的就摇头,愿意批判的就批判,但不管如何,它总是自己的。喜欢交流的就交流,不喜欢的交流就走掉。没想到栖陌先生出来为我仗义执言,但要事先声明一句,栖陌的意见并非我的授意,他也有他发言的权利呢。
        还是把话说回来,我研究电影不是走的电影史写劳模榜的路,也不是走的写影评教子弟能居高临下、激扬文字指点他人的路,我走的是研究电影应该怎样创作才能更好的路,这样就走到电影的结构研究上来了。
        当初走上这条路还有几点契机呢:
        第一,我发现关于电影剧作的教科书或是电影自身的理论史,对电影的描述是有重大缺陷的。对应一篇文章,它的层级结构应该是:词语——句子——篇章,那么电影文本的层级结构就该是:镜头——镜头句(段)——电影篇章。镜头的问题电影理论家们多年研究已经极成体系,概言之就是机位、景别与运动,镜头句(段)也收获颇丰,概言之就是剪接、蒙太奇与长镜头,但电影篇章构成的规律是什么呢?却没有人说了;此外电影与文章相同的地方是:各级语言单位都有修辞问题,电影符号学理论力图解决这个问题,却解决得不好;不同的地方是还有一个电影音响的问题。所以,我有责任来填补电影理论或电影创作中的这个关于“章法”的空白。但我并非只说章法,我也说镜头法、镜头句(段)法、电影修辞与电影音响的。虽然有些不自量力,但使命感使自己不敢有丝毫放松。
        第二,近年中国电影注意观众注意市场了,于是有人把好莱坞惯熟的“类型”理念引回来,希望电影编导们能按照类型片的方式进行创作以便繁荣中国电影。类型是用来搞电影发行用的,不过是让观众便于识别电影而进行消费的一种标签,但对于编导们来说,又有一个知道自己要拍什么类型电影了却仍然不知道该按照怎样的结构方式去拍那些类型电影的问题(电影院校讲过吗?),于是就只能照葫芦画瓢照猫画虎地去模仿,悟性高的仿得还像,悟性低的自然就成鬼画符了。所以,我吸收了类型的思想,就是要给观众以创作的主体地位(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所以编导与观众是影剧创作的双主体),但不是只到贴标签为止,还要深入每一种类型的里面去,看这种类型电影创作的规律是什么,看观众是怎样把握类型的内涵的。类型只是一种外延式的分类,模式则是完成这种分类的依据。以为类型研究可以替代模式研究,是思维逻辑不清的表现。
        第三,模式的研究,目前基本上还只能依靠经验方式的研究,到影视作品中去进行大量的归纳,然后寻出规律;模式又是一个基本的公约式,把它说出来了,人人都能懂;但没人说的时候,找到这个公约式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一个英雄模式我找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即使到现在,悬念类型电影的模式我依然没有完全清晰的结论。找到模式,更不是让人去僵守模式,而是对模式进行加工、改造,实现创新——创新不是乱拆乱砸啊,你必须得明白哪里需要创新,怎样安排创新,什么样的创新能为观众市场所接受,等等。这里的工作量十分巨大,我几乎每天都在拉片,都在做笔记,都在思考。我深有感触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绝不是苹果砸到头上那样简单。此外,为了得出结论,我参加了多少次电影电视的创作!不断地去试验去修正自己的结论。我所以在上篇博客中提到电视,就是发现电视对观众主体的把握比电影要鲜明得多——不懂电视观众是当不了电视人的,拍拍DV,那不过是完全个人化、自由化的艺术式创作,和电视台的电视创作根本是两码事儿。
        总上,我以为我的电影研究不再是文学式的研究,而是从电影的另一种归属——传播——角度进行的研究。五年以前,我完全是孤军奋战。五年以来,随着体系的完备、著作的问世,得到的反响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也总算是不负苦心。人们习惯于墨守成规,当一个人在说一种新鲜的话语的时候,被人误解被人嘲弄是常事,对此我也习惯了。记得97年我提出电影创作中应建立“叙事线”理念的时候,几乎遭到一个年级多一半人的反对,但他们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一上剪辑台全明白叙事线对电影电视创作是多么地重要,它与写作文时习惯说的“思路”又是多么地不同。
        有个词,说说很容易,做做就很难:它叫做“创新”,因为创新是理性的事情,是理智的事情,是需要下苦功的事情,而不是意气用事、随便说说只卖卖招牌的事情。
        静下心来吧,科学是来不得浮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