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喜欢解剖结构的,任何一个文本都有它的结构,要读懂一个作品,最扎实的办法是从它的结构入手。一部电影,文本的内容总是很丰富的,结构的意义就是将这个“多”统一为一体,观赏者可以立足于这个一体,反转过来把握文本中丰富的情节、细节、人物等等的“多”。好的结构不仅是文本的外在形式,也是文本内容恰当的表现与反映,是以叙事过程来完成作者对主观意图与审美理想表述的途径。《功夫》受到观众如此欢迎,它必然有结构上的高招,影片最后祭出了“如来神掌”战胜了一切坏人,看来编导周星驰对佛学情有独钟,故而我们也套用一个佛家的“三宝”来看看《功夫》的叙事奥秘吧。
《功夫》使用的是一种不断推进的递进式叙事,我将其标定位“魔——道模式”,即俗话所说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功夫》故事的设定,是旧社会上海滩以猪笼城寨为缩影的平民社会,面对着以“琛哥”为头领欲作威作福的“斧头帮”的斗争中,一个想出人头地的小男孩终于炼得真身,打败斧头棒,救民于水火而成就英雄事业。但故事并不沿着小男孩阿星的经历展开,他在影片结束之前的大多数时间里,仅仅是一个旁观式的参与者:他做梦想成为英雄,他与自己的小跟随肥仔阿聪冒充斧头帮,跑进猪笼城寨想成为“王者”,他见到哑女受欺负而见义勇为却被暴打,他倾其所有买了一本武功秘籍……,直到全片递进式叙事近于结束,他才借着蝴蝶蜕变式的奇迹持着如来神掌从天而降,惩治火云邪神,终于成就大业,也获得了棒棒糖女孩的爱情。小男孩的梦,是《功夫》叙事的副线,但因“他”由导演——且是为万数观众仰慕的无厘头谐星——亲自扮演,所以副线的分量自然提升,甚至掩盖了故事的叙事主线。
故事的叙事主线,是“斧头帮”与其对头们的种种斗争,这些对头既有正也有邪。影片开头的鳄鱼帮老大,为自己的老婆被抓而大闹警察局,警察个个吓得噤若寒蝉,鳄鱼帮老大耀武扬威离开警察局的时候,斧头帮闻风赶来,二当家一把斧子砍断了老大的腿。随着斧头帮标志性的舞蹈,观众看到他们的舞场、饭店、赌局兴兴旺旺地发展起来,这是:
鳄鱼帮 <
斧头帮
当斧头帮云集猪龙城寨,准备血洗无辜居民的时候,隐居平民中的三位好汉挺身而出,扛恶仇暴。他们身怀绝技:五郎八卦棍油炸鬼、十二路谭腿咕哩强、洪家铁线拳裁缝,和斧头帮展开以少敌多的血拼,把斧头帮打得落荒而逃,这是:
斧头帮 <
三位英雄(厨师、苦力、裁缝)
斧头帮不甘失败,请出琴魔双煞(天残、地残)。他们来到猪龙城寨,借助魔琴进行幻影攻击,结果三位英雄溃败,这是:
三位英雄 <
琴魔双煞
琴魔双煞已经威胁到猪龙城寨的存在,包租公二叔公、包租婆肥婆四不能再坐视不管。包租公使出太极功夫借力打力,包租婆使出狮吼神功彻底打败琴魔双煞,这是:
琴魔双煞 < 包租公、婆(神雕侠侣杨过、小龙女)
斧头帮老大琛哥领略到包租公婆的厉害,不甘于自己的失败,利用阿星,把江湖第一高手火云邪神从精神病院请了出来。火云邪神用一招“手捏弹头”使斧头帮诚心拜服。恰好包租公婆来到赌场找斧头帮算账,双方开斗,包租公婆明显功力不抵,即使包租婆使起“大喇叭”,也被火云邪神用莲花暗器打败,这是:
包租公、婆
< 火云邪神
斧头帮老大琛哥见火云邪神与包租公婆僵持不下,命阿星前去棒打,反被火云邪神痛扁,不想弄拙成巧,竟然打通了阿星的任督二脉,使他拥有了“如来神掌”。斧头帮先来围攻阿星,被打得一败涂地,最后的决斗便在使用蛤蟆功的火云邪神和使用如来神掌的阿星之间展开,阿星终成正果,高飞云霄,打败无限邪恶,所以是:
火云邪神
+ 斧头帮 <
阿星
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递进性叙事结构,主线与副线交错进行。如果按主线来看,《功夫》是一个“魔战胜道”,或说“正战胜邪”的伸张正义故事,如果按副线来看,《功夫》是一个“凡人成功”的儿童成长故事。
“魔道模式”的叙事并不少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孙悟空闹过天宫以后与灌口二郎神变化斗法的段落;而《封神演义》武王伐纣一段也不脱离此种叙事模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