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里诸象
(2022-12-30 08:20:30)
标签:
刘守东轩辕石金海石王飞平谷 |
石,人类似乎一刻也不曾离开过。高山峰峦绵延千里,气势磅礴,是石之大者,河流之内,溪泉之下,跌宕起伏,是石之小者。而无论大小,人之生活,几乎无时无刻不以石为友。譬如古人石穴为居,以石为基,以石铺路,以石为阶,以石辟邪,以石为当……究竟自何时起,石进入庭院,成为无用而独立的欣赏对象,那便不得而知了。也许是从园林鼻祖、诗佛王维的辋川别业起便已有了端倪,他将诗意的生活融入自然,将自然之景巧取入庭院之内,那些或立或卧的石头也就有了一种新的价值——艺术价值。
当石被摆上文人的案头,或矗立于斗室一角,便使得一方石头被赋予了另一种价值——人文价值。此时,一方石头便成为艺术价值与人文价值相互糅杂的赏石了,从而附属了经济价值。由于赏石资源的稀缺性,还有了交换、流通的杠杆与桥介的功用。
或痴迷或眷恋于赏石者,大多在于对其所带来的审美感知、审美感受与审美感触。刘守东先生便是一位对赏石痴迷之人。他自1997年涉足赏石领域,至今藏石已逾两千方。主要包括轩辕石、金海石(泃河石)、嵩山国画石、灵璧石、黄河石、长江石、荷花石等种类,以轩辕石和金海石(泃河石)为数最多。轩辕石、金海石(泃河石)皆产于京郊平谷,一地出产两种赏石,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作为土生土长的平谷人,刘守东在推介、宣传轩辕石、金海石(泃河石)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藏石界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他成为了平谷赏石界的领军人物、代表人物。
赏石,也被称为奇石,大致分为象形石与画面石。赏石,在于“赏”之一字。“赏”的过程,是观石者、赏石者的审美、人文、识见等综合素养的再现。赏石的“赏”,既是建立在书法、国画、雕塑等美学基础之上的“美的欣赏”,更是带着内心情感的一种精神顿悟。“赏”,更多的在于观者的想象——即对石的审美联想,是根据石中呈现之象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想象,在头脑中将多种抽象元素、线索逐渐拼合而成的一种或一组具象图案。大多数人,在这一种或一组具象图案的审美理解便是因人而异的了。人的识见不同、气度不同、胸襟不同,所见自然是大异的了。赏石者,在此类困难的选择中,既有将画面模糊处理、使其模棱两可的,也有搜遍腹内所有常识积累,具化为某种意向图案的。赏石之人,赏石之法,二者必居其一,且往往争论不休,这也是石友相聚的谈资之一、乐趣之一了。
刘守东的藏石不仅品类繁多,且不乏精品。他所收藏的一方国画石,定名为“锦绣河山”,贾平凹先生对此石珍爱有加,给与极高评价:
“如果这是一枚雨花石,并不为奇,但它高90公分,宽140公分,后40公分,重达900公斤,实属令人震撼。
这方《锦绣山河》纹理清晰,似登高远眺,近景、中景、远景尽收眼底。近景红绿峰峦依次铺展开来,相互渗染,不乱不杂,千岩万壑,蔚为大观;中景或岭壑聚或散,线条或粗犷或细腻,虚实交叠,顿挫起伏,极尽自然之变化;远峰则呈疏朗简淡之色,空逸缥缈,尽显宋元山水画之貌、之质、之态,更显其神、其韵,严谨处尽显洒脱,有静逸之远。会心者,赏之怡情悦目,这便是赏石的乐趣了。当赏其石之时,可神游天地古今之间,此种“赏”近乎完全游弋在似有似无的想象中的那种缥缈境界,这飘忽不定的遐思,则是完全建立在美学基础上的,是来自美学的判断。这种判断力源自美学的培养与积累,是观者、赏者综合审美能力的直接体现。
中国的书画着实是赏石的欣赏基础,尤其是画面石。“神”与“逸”是中国画中所创造的极高深的审美境界。范玑在《过云庐画论》中写道,“从来画品有三,曰,神,妙,能。学者由能入妙,由妙入神。唐朱景元始增逸品,乃评者定之,非学者趋途。宋黄休复将逸品加三品之上,以故人多摹而思习,为谬甚矣。夫逸者,放佚也。其超乎尘表之概……”画面石之美也在其画面之布局了,更在于其所营造之境界了,似笔墨现于纸上,无背戾,无不衔接,无不妥帖,自然神韵无不一一显露,此石大概便是石中精品的了,其石上之画便是神、逸之品了。
赏石,多取石之“质、形、色”,也有将“声”列入其间的。东晋学者张湛《列子注》有云,“形、声、色、味皆忽尔而生,不能自生者也。夫不能自生,则无为之本。无为之本,则无当于一象,无系之于一味,故能为形气之主、动必由之者也。”中国的赏石之行于千年,皆在于其自生。其自生诸象,与我们潜意识中的宗教美学完整、完美的契合,我们的宗教美学主要来自于道家的阴阳之说,这种完整的美学学说将中国书画之面貌独立于世间。日本的枯山水是仿于中国园林的庭园形式,是人为的将禅的美学进行的再现式组合。而中国的赏石在于一石一形,一石一画、一石一人,一石一字,每一片石,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讲究其自生之貌、之态的。在石之个体所呈现的天地自然与我们的宗教美学在思与虑中的际遇,精神上契合,是天、地、人的共生、自生的个体与赏者的共生,其趣可自知,少可与人言。
轩辕石,有灵璧石之形,亦兼具太湖石“皱、透、、瘦、漏”的特点,这在赏石品种里,可真算是一奇了。轩辕石属于象形石。象形石如同文字中的象形字,是由具象中抽简、提炼而出的似形之象的了,象,本身不具有具象特征,但轩辕石却有着具象之形、之态,倒也有着真实自然之象,如微型的山川,似浓缩的峰峦,像巨匠的雕塑。这种产自京郊平谷的赏石,确有独到之处,也添补了北方无奇石的空白。轩辕石有着“或天矫如舞蛟,或潜伏如卧虎,或偃蹇如枋木,或凝重如复云,怪怪奇奇,变化百出。”观之如入山林,赏之似踏山河,使得胸襟大开,似卧银河俯观,确有拄杖而入此间隐居之态。刘守东所藏轩辕石,多显浑厚沉稳,老态之中彰显沧桑,向赏者历数无尽的过往。
金海石,又称泃河石,同是产自京郊平谷,以“纹、色、意”等特征独步赏石界。刘守东所藏“布袋和尚”便属金海石,其块、面相融,界面清晰,人物形象动态十足,却有着禅意中的静,大有南宋减笔大宗师梁楷笔意,它的静,是属那种禅定的静谧、祥和的,有着极少见的意趣,我是十分喜爱的。
刘守东为其所藏之石建“听琴石轩”,大有将天下赏石皆藏于此的心境。他独赏之余,与石友共赏,乃成其人生一大乐事。
刘守东不仅藏石,也作赏石文化的研究。他的一篇《平谷奇石的发现、地位及鉴赏》,较为详尽地介绍了轩辕石、金海石(泃河石)的发现过程,也细数了轩辕石、金海石(泃河石)的艺术属性、特点与特征,确定了艺术鉴赏标准(即鉴赏要点和要素)。使得轩辕石、金海石(泃河石)成为平谷又一个文化地理标识,是功不可没的。
游走于刘守东 “听琴石轩” 的赏石间,捧读他所著的《枕石遐思》,倒也逍遥。逍遥之余,突而感悟石里诸象不也是世间诸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