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高古 气韵自生
——王友谊先生篆书中的艺术美学
文 / 王飞
内容提要:王友谊先生的篆书书法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特色:其缘自他对篆书的热爱与研究,王先生遍临了各种书体,隶书取法《石门颂》、魏碑以《广武将军碑》和《汝南王修治古塔铭》为范本,行草临修《产碑》、楷法出自《张迁碑》……(《平谷艺坛六杰·王友谊》白水)
同时,王先生有着深厚的字学功底,结字严谨,且运用自如。从而形成了王先生书法的独特的美学追求和美学实践。
关键词:结字严谨之美 笔墨之美 笔势之美 质朴之美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朝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篆书是道地的古文字了,现在看那些文字真如一幅幅妙趣横生、简约到极度抽象的图画了。正如章太炎先生所作《造字缘起说》:“仓颉以前,已先有造书者,亦犹后稷以前,神农已务稼穑,后夔以前,伶伦已作律吕也。夫人具四肢官骸,常动持莛画也,便已徒横成象,用为符号,百姓与能,自不待仓颉也。”又说,“一二三诸文,横之从之,本天定也;马牛鱼鸟诸形,势则卧起飞伏,皆可则象也;体则鳞羽毛鬣,皆可增减也;字名异形,则不足以合契。仓颉者,盖始整齐画一,下笔不容增损。由于率尔箸形之符号,始为约定俗成之书契。”
唐代篆书首推李阳冰,史书中说他的篆书“变化开阖,如虎如龙,劲利豪爽,风行雨集。”原来他自己也曾说过:“(李)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信也。”唐时吕总说他:“李阳冰书若古钗倚物,力有万夫。李斯之后,一人而已。”史家又将《乌石山般若台题名》、《处州新驿记》、《缙云城隍庙记》、《丽水忘归台铭》称为“阳冰四绝”。其实历朝历代工篆书者甚多,但以此扬书名于天下者不过寥寥数人:五代两宋较为著名的有世称“二徐”的徐铉、徐锴;元代有赵孟頫、吾邱衍、周伯琦;明代有李东阳、程南云、景阳、徐霖、陈淳、王谷祥;清代以王澍最为著名,还有著名的篆书书家洪亮吉、孙星衍、钱坫、邓石如等人。纵观历代篆书多严守李斯、李阳冰之法。清代邓琰则以隶书入篆,对后世影响巨大。后有何绍基以颜真卿笔法作篆书,终成一格。清末以及民初的杨沂孙、杨泗孙、吴昌硕为最,他们都以《石鼓》入手参以钟鼎款识,杂以古籀,另辟蹊径,终成高手。
随着一代又一代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书家的离去,篆书似乎跌入了谷底,只存在于私人和各位书画家的名章之上了,仅存在于篆刻家的刀笔之间了。而随着当代书家王友谊先生篆书的成熟,似有将篆书这门古老的书法艺术再推高峰之局面。
王友谊,1949年生于北京平谷。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本科,师从于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书法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政协平谷区委员会常委。
很多专家对王友谊篆书的一致评价是:(王的篆书)更多融入(行)草书笔法、笔意,力求表现大气磅礴的气势美。其笔法,施之以草书裹锋绞转,落笔疾速,线条厚实而凝炼,劲利而放纵,极富质感和力度;其结体,突破原有的规整,强化每字特有的字势,左右参差,上下落错,大开大阖,极有动势;其笔法,大小变幻,疏密相间,正侧斜欹,有行无列,万殊一贯,气势夺人;加以注重墨色调整,浓淡燥润,郁勃苍莽,全篇气脉流通,极富韵律美。
王友谊的篆书自清直追高古,仔细钻习了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着意去掉了刀法和刀意,将笔法、笔意、墨法融入于书法创作之中,使得墨色渗于纸而不浮,将笔墨做到了很好的结合与融合,创造了纸上篆书书法的独特意境。书法不单讲究笔法、墨法、章法,还要讲究意境。一幅书法作品先看到是章法,再看到的是笔、墨之法,而这些审美特点融合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便是书法的意境了。《说文解字注》是这样解释意的:“意,志也。志即识,心所识也。意之训为测度、为记。训测者、如论语毋意毋必不逆诈,不忆不信,忆则屡中。其字俗作忆。训记者、如今人云记忆是也。《大学》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谓实其心之所识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郑云谦读为慊。慊之言厌也,按厌当为从‘心音’。会意。于记切。一部。古音入声。于立切。‘察其言而知其意也’说从音之意。”
“书法意境”,是指书法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即以书家的笔墨技巧来表达对自然界和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感受,通过书法作品来抒发自己意趣、性灵、情操。总的说来,意境越高越能显示出美的魅力。书法意境的营造取决于书家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是一种情绪的自我再现。这些又必须通过笔法、墨法、章法来具体表现。王友谊先生对学书有着深刻的理解:“以纯粹的古人技法表现当代人的思绪,难成正果,再高明也不过是基本技法的重复。只有从古人的技法宝库中含英咀华,锤炼出富有个性特色的艺术语言,才算把握了书法艺术的命脉。”刘熙载在其《书概》中论述用笔:“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他继续论道:“用笔皆习闻涩笔之说,然而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涩法与战掣同意机窍,第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王友谊从篆书的笔法入手,以行草笔法的“裹锋绞转、中侧并用”使大篆的线条更有弹性、更具张力;结体以固字立形、依象取势,使字体造型顾盼生姿、稚拙天成而不失高古风神;章法随形布势、虚实相生使通篇意境古朴而清新,明爽而蕴藉;墨法浓淡相间、燥润相杂而显露出“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的情致。王友谊先生的行书研习“二王”,隶书取法《石门颂》、魏碑以《广武将军碑》和《汝南王修治古塔铭》为范本,行草临修《产碑》、楷法出自《张迁碑》……使他能自由借用各种书体的笔法笔意,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强化了篆书的线条变化和线条的质感。王世征先生评介王友谊书法艺术特色时也对此大加赞赏。
用墨之法,对于书法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用墨之法,通过在纸上显现出的墨迹图像表现出来。所谓“墨分五彩”,即渴、润、浓、淡、白。墨的浓淡,在于用水。只有会用水,墨才能有层次。元代陈绎曾在《翰林要诀》里解释说,“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笔尖受水,一点已枯矣,水墨皆藏于副毫之内,蹲之则水下,驻之则水聚,提之则水皆入纸矣。捺以匀之,抢以杀之,补之,衅以圆之。”现在有很多书法家有笔无墨,墨不入纸,墨漂浮于纸面。王友谊在墨的用法上也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使得他的书法作品更具情趣,更加灵动,更加活泼,更具野趣。真率自然,是王先生的篆书书法特色。读王友谊先生的书法作品,会发现他的篆书没有了浇铸和雕刻的痕迹,仿若是浇铸、雕刻前的书稿,别有一番趣味。就似纸张被无意提前了千年,有了纸上书法的韵味,更显笔、墨的技巧,而不再是刀法的再现。让篆书真正成为了一种纸上的带有书卷气的书法艺术了。
因为篆书是中国古文字,所以在结字上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字形上不能大开大合,不能笔墨连带,似乎缺少了动感、动势,略显拘谨。真的应了孙过庭《书谱》中的那句“泯规矩与方圆”了。俗话说,拳打卧牛之地。王友谊却在这小小的方圆之中闪、转、腾、挪自如得仿佛进入了一片开阔天地。字阔之处可以跑马,字密之处可以不透风。
无论一个书家的笔墨技巧、章法如何圆熟,若不能表现出书法意境来,那也只能算个书匠而已。所以,历代书法大家无不以意境、神韵为最高追求。而意境不仅来自书家情绪的抒发与营造,也来自于观者心灵的应和。作者和观者情绪瞬间的趋同,从而产生一种无法逃脱、规避的心理现象——情绪共振,那么这幅书法作品才算是最终得以完成。
意境,是一种审美,应属于美学范畴。康德在《判断力的批判》中进行了关于美的分析。朱光潜先生在其著作《西方美学史》第十二章对此进行了概括:
审美判断不涉及欲念和厉(利?)害计较,所以有别于一般快感以及功利的和道德的活动,即不是一种实践活动;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所以有别于逻辑判断,既不是一种概念性认识活动;它不涉及明确的目的,所以与审美的判断有别,美并不等于(目的论中的)完善。
审美判断是对象的形式所引起的快感。这种形式之所以能引起快感,是因为它适应人的认识功能(即想象力和知解力),使这些功能可以自由活动并且和谐地合作。这种心理状态虽不是可以明确地认识到的,却是可以从情感的效果上感觉到的。审美的快感就是对于这种心理状态的肯定,它可以说是对于对象形式(客体)与主体的认识功能的内外契合……所感到的快慰。这是审美判断中的基本内容。
虽然朱光潜先生对康德的这个理论进行了部分的批判,但这个审美过程对美的界定、研判还是有意义的。
那么,现在就王友谊先生篆书书法中的艺术美学进行简略地分析:
一,结字严谨之美。中国的字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象形性,从而使得书法中的笔触、线条、形体更加丰富和更富有变化。中国的文字又不像图画那样随意,更具严密、完整性。从文字造型上看是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而象形是基础。篆书的字型和字体基本都是象形的。因为是古文字,那么有很多字已经流失。随着龟片、甲骨、竹简、帛、鼎更多地出土,使得篆书可用之字“多”了起来。但在书法创作中依然显得不够用,这就需要有严谨的古文字字学基础,需要扎实的字学功底。
王友谊先生的古文字字学功底深厚,在创作中结字严森,结构严谨。在没有本字时,通常以部首偏旁组合之,或以形声字的声符通假本字。他主张发展现代篆书文化,发展远古之韵,因而他的创作不受篆书缺字的困扰。同时弥补了缺字、少字的缺憾和创作时的难题。这需要很高超的结字基本功和结字技巧。
王友谊的篆书在结字上时刻注意着空间感的分割,在横、竖、点、弧的间离与搭接之间分白布黑,从而有了一种实在可感的空间美。
以王友谊先生的《论贵言篇》为例,短短二十八个字:“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这里有七个“其”字,两个“身”字,两个“贵”字,两个“尊”字。两个相同的字可以相互躲让,但这七个“其”字是无论如何也不好,也是无法躲让的。王先生用了几乎完全不同的结字方法来解决着七个“其”字。“其”字上面两竖点变化多端,外撇、内划、为圆、省略,显现出先生的结字的功底之深,运用之巧妙,让人赞叹。二十八个字,四行,每列七个字,因为篆书的书写要求,在行距间必有两个字是相同的,结字的功底在这里尤显重要,相互躲避,相互谦让是书法创作的技巧之一,更是结字掌握与掌控的能力表现。无法以结字变换的,以“则”字为例,先生以笔画紧密、松散为结字要点,便轻松化解了重字表现的难题。这幅作品,疏朗、大方,字形变化多样,相互谦让,又不显牵强、刻意。有一种游刃有余的悠闲之感,恰似闲庭信步,又似信手拈来,结字的变化与严谨使得整幅作品呈现出完整的整体,不松,不散,有内紧外松的潇洒之美。也使得字体结构更臻于完美。全篇字体笔画高低欹正,巧妙结合,有着强烈的形体之美,古意与古韵跃然纸上。
正如清朝书法家邓石如所说,“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正是这一个个奇正相生的文字书写,形成了王先生独特的书写风格,通篇书法更显高古之气韵。
二,笔墨之美。王友谊的书法作品中表现着极具个人意蕴的笔墨特色。书法是讲究笔墨情趣的书法艺术,也是一种笔墨的艺术。王先生的笔墨表现出了笔情和墨趣的交融与和谐,有着深邃的意境之美。清代沈宗骞就笔墨有着很好的论述,“夫传神秘妙,非有神奇,不过能用墨耳。用墨秘妙,非有神奇,不过能以墨随笔,且以助笔意之所不能到耳。盖笔者墨之帅也,墨者笔之充也;且笔非墨无以和,墨非笔无以附,墨以随笔之一言,可谓尽泄用笔之秘矣。”王友谊的笔墨有着“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强烈效果。干,即墨色“焦枯”,由焦枯而生飞白,如枯藤悬空而坠,凝重下蕴含飘逸;润,即墨色“湿润”,由湿润而生灵动,若游鱼翔于浅底,动静中尤显禅趣。
友谊先生所书“大德用九,至道登三。”,“大”字看似反写,将撇化捺,以飞白收笔,与“德”字的左半部的双立人的轻重缓急相互呼应,相互照应,从而形成行气的连贯性。“德”字右半部墨浓,行笔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一气呵成,仿佛全身气力都用了出来才得以舒其志,表其神。然后利用蘸墨之机缓了口气,再写“用”字。“用”字浓墨重笔,仿若还有在书写“德”字的激情留存,一时心绪难平,笔画看似微微颤抖,却极其巧妙地托住了“德”字,也是“德”字书写时情绪的延展和延续。“呈”字重墨,笔画间有很大的水分,有湿润的感觉,但很好地利用了飞白来破它,有一种巧夺天工的妙趣,也呈现出一种“远古时的童趣”。将草书的“点如坠石”的绝然用于“道”字的右上角,则完全体现了笔墨的掌控能力和对笔墨意蕴的追求。整幅作品酣畅淋漓,显然不拘于传统篆书笔画的规整,但结字严谨,重笔墨情致,重毛笔的弹性,将笔墨华滋之美融入篆书的创作之中,使得篆书更多了笔墨的情趣,更重于体现了书法本身的笔墨之美、之妙、之趣。
笔墨的表现力也是书家的功力、素养的体现。王先生的书法笔墨技巧娴熟,笔不妄下,墨不虚发,经营意境,运用灵活、生动。其书法作品极尽浓、淡、枯、湿诸变化,通篇的每个字都是“血肉得所”,真正做到了笔法娴熟,墨法精妙,灵动生辉,真可谓是“笔歌墨舞”的书法华章了。
三,笔势之美。书法创作贵在用笔。王友谊在选笔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他曾把上百支各类毛笔的笔头折下来,将具有长短软硬各种特质的笔毫重新进行多种不同比例的搭配、组合,再一一的临池试用,然后再折笔、拼凑,再试用,终于自制成了几种兼毫适度,锋长合宜的新笔。根据自己的新笔要求,他向有关制笔厂一次性定制了一大批。古人说:善书者不择笔。王友谊认为,这没有道理。做任何工作都是一样,工具是重要的生产力。在改造自然的生产领域,工具决定着产生和产出的质量;在艺术世界,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作品的完美程度。
书法用笔贵在得势。虽然笔势无定法,但也要意在笔先,因势利导,笔不粘在纸上,讲究生与动,笔所未到气已吞,笔所到处韵不尽。王友谊先生的书法,字里行间,顾盼生姿,点画布置,得心应手,笔意之间相生相发、互为依存、相互制约,真正达到了正与奇、平与险的恰当结合,而且结合之妙得恰到好处,有着神采飞动的艺术效果,传达出了独特的书法意境。王澍在《论书剩语》中写道,“束腾天潜渊之势于豪忽之间,乃能纵横潇洒,不主故常,自成变化。然正须笔笔从规矩中出,深谨之至,奇荡自生。故知奇正两端,实为一局。以正为奇,故无奇不法;以收为纵,故无纵不擒;以虚为实,故断处皆连;以背为向,故连处皆断。学至连处皆断,正正奇奇,无妙不臻矣。”
王友谊的“无礼则危”横幅,笔墨老辣,完全摆脱“传统篆书”的笔墨、笔势的束缚,在方寸间闪、转、腾、挪,笔笔在于笔,笔笔在于墨,笔笔取其势,却不脱不跳,笔笔相容,势势相应、相合。笔如钢筋,墨如古松,其势完整如春天的繁花,真是大家风范。王先生在篆书创作结字严谨的同时用笔而得其势,做到字字有笔势、字字有墨韵,字字有变化,实属大家之风度。
四,质朴之美。王先生的篆书对联,“此外尘俗都不染;更于时事无所求。”笔墨简约,略去浮华,直取质朴,有着稚趣之感,好像远古先人在陶模上轻轻划过的瞬间再现,也仿若鸟踏细沙留下的痕迹,还原了远古先人书写时的场面,在不得不叹服先人伟大的同时,更感觉王先生“老而辣”的笔墨控制力,其笔墨性情有着“老顽童”、“老小孩”的质朴与无华。王先生的很多书法作品全篇皆用枯笔,巧妙地使用“飞白”,呈现出自然、质朴、真淳的艺术效果,有着一种来自远古般的童趣,竟也有了一种禅意,有着“奇”、“妙”的笔墨效果。墨不出笔,墨随笔走,筋骨尽显,有如“万岁枯藤”回旋盘转,其线条的质感有着久远的盘丝屈铁的苍老与坚韧的艺术效果。使得其作品意象空灵,彷如深山老林中的苍翠植被,有着一种历经时间消逝的苍茫的质感。
王友谊先生篆书书法艺术不仅有着流传有序的文化传承,还有在书法美学上的创新,这是难能可贵的。王先生的书法作品中有着强烈的不同于他人的艺术美感。
2012-4-11 于京东平谷静心斋
2012-8-28 修改于京东平谷静心斋
【参考书目】
①《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
②《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③《谈美书简》 朱光潜 吉林大学出版社
④《青年美育手册》 杨辛 主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
⑤《李叔同谈艺》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中国书法 一本通》 中国华侨出版社
⑦《当代著名书法家·王友谊》 中国书法
⑧《平谷艺坛六杰·王友谊》 韩维泉(白水)
⑨《上元雅集·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平谷书家歌咏平谷书法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
⑩《王友谊书法作品精选——评委作品及作者作品系列》 荣宝斋出版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