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份难得的悠然:读箫泉书画的那个下午

(2009-11-23 06:57:51)
标签:

箫泉

书画

王飞

随笔

杂谈

          一份难得的悠然:读箫泉书画的那个下午

                                         文 / 王飞

    这篇文字写完后,突然发现,的确是突然的:本文按着段落的顺序从后到前竟也能读通。文字、文学如这般的好玩儿么?好玩儿的如同一个游戏的另一种玩儿法?

     看来,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唯一的。

    谨以此文以及此文的形式献给依然坚守的那些青年艺术家们。

                                                   ——写在前边

    读一幅画,品一尺书法,我总怕别人突然上前打断,然后,很不礼貌地指着那幅画或那幅书法,问,好么?假如点了头,他便更近一步,追问道,怎么个好法儿?此刻,我的心突突然,不知如何回答才是。也许他本对这幅画、那幅书法在艺术上早已有了属于自己的判断,只是简单地以“好”或者“坏”来向我提问而已。这种非黑即白、二选一性质的选择题,也许就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却含杂了极高比例的火药味儿,就近乎于“挑衅”了。所以,赏画、读帖最好选择在一个独自一人的下午。这样,心静之极。赏西画时,端着一杯咖啡,半躺半靠,于现在而言,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姿态。品读中国的书画,最好冲泡一壶上等的绿茶,端坐在一把浑身散发着时间已经过去了之信息的老椅子上,这绝对是段极其美妙的好时光。

    对于中国书画来讲,无论是创作还是赏读时,身正是很重要的。身子端正之时,可纵览无余,也就多了一份深远、多了一份意境。那份深远和与那份意境便是我们容易丢失的达观与从容了。

    一册极薄的小书——《穷技:蔡金存书画印诗文曲谱集》,一听就是个多才多艺的人。蔡金存,便是箫泉。蔡金存,字存之,号箫泉,广东茂名人,现客居北京。据传说,在大多时日里,他都居住在京郊通州的宋庄,那真是个艺术家云集的地方。传说就是传说,既可以真也就可以假了。我没有“学院派”那考据的毅力,也没有那个癖好。对此,只得作罢。

    今年,北京的雪来得出奇的早,让很多人都有种猝不及防后被羞辱了一番的感觉,尤其对那些大门口时刻端坐着一对儿高大威武、耀武扬威的石狮子的府门。但,如我这样的人,雪,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惊喜,一种孩提般的快乐。雪后的这个下午,阳光明显亮了许多。干冷的寒风在光滑、平整的玻璃窗上打着出溜儿,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端坐在家里的那把老椅子上读箫泉的书画,自在弥漫了整间屋子。

    读箫泉的书画很适合这样的一个下午,也可以这样说,这样的下午很适合读箫泉的书画。箫泉的书画透着那份难得的古朴,既雅且拙,有着远古般的稚气,却没有丝毫的匠气。中国的书画雅来不易,摆脱匠气却更难。箫泉所作书画尺寸一般都不大,基本属于小品画。这样的画是难以藏拙的,一处败笔,此画便是废了的了。小品画,处处露巧的话,便丧失了品,充其量算作是一幅小画了。藏拙不露巧,是对一位画家的检验。标准是——品与格。有品无格,算不得上乘之作。有格无品?似乎并不存在这样的书画。没有了品,格也就没有了附着之地。品,是书画的基础;格,便是山峰了。山峰易见,而我们常常忘记大山的存在,哪怕就在不远处的那座。

     箫泉的书画落笔精致、准确,或写、或皴、或擦、或点,寥寥数笔,以染稍加修饰,一幅画赫然呈现。他的画有种孤寂般的闲逸,有种说不出道不明的缥缈的苦涩,似在逃避着什么,又似在挣扎着不顾一切般地扑向了什么,又好似一双晶莹透彻的大眼睛怯生生地守望着就要失去的却无力自保的那件什么。那什么,究竟是什么,我也无法说清。他笔下的画看似清丽,却有种飘忽不定的情绪,只得借以远古的隐士、茅庐、山野为某种精神的寄托罢了。到底是种怎样的情绪,迷茫?不羁?茫然?现实?挣扎?逃避?谁讲得清楚。

    站在阳台上,残留在背阴处的还没有化掉的雪在阳光中发出清冷的光,不停闪烁着幽幽的颜色。残雪。噢!突然记起那位身在南方某处楼宇之中的女作家。她就是这样决绝地记录了整个社会及我们内在的情绪。是了,是这样的!进与退,都是极致的表现,都是一种挣扎,只是表现的手段不同。

    暖暖的气流自窗户下的那排暖气片上跳跃下来,裸露的皮肤体会到了某种惬意,有了一种难得的释然。啜一口茶,苦涩的味道,满嘴都是。生活如眼前的这杯茶,习惯了,上瘾了,便再也不愿轻易放弃。日子与日子的积累,就是一辈子。但,是生活么?我们早已习惯了过日子,却不太适应过生活。人的起点和终点早已在我们出生前就确定了,中间怎样?自己决定。两点之间所连接的直线距离最短。人人都在追求成功,都在急不可耐地寻找着成功捷径的时候,却忘记了我们正在赴汤蹈火、不顾一切地奔向了终点。何不在那个岔路口多停留一会儿,看看路边的鲜艳的花、青绿的草、挺拔的树、闲散的云、潺潺的水呢?仗着胆子走上一段岔路、弯路,也是一份难得的休闲,不是?

     箫泉,选择了漂泊,为艺术而选择了漂泊,做了个人们经常提到的那个“京漂儿”。漂与停留,是对矛盾?现在无法定义,起码很难做出准确的定义。他在不顾一切的追求,但在画里却表达着归隐的情绪,到底是谁做了谁的主张?上帝也得皱紧眉头,给不出个所以然来。焦灼,使我们迷失了,迷失在几万吨几万吨的钢筋水泥所堆砌起来的这个偌大的丛林当中。

    艺术的表达是困难的。艺术的解读更加困难。且当是一处人生路上的风景如何?一切就这么被从容地化解了。在一处曲径分叉的路上多停留一会儿,多转一会儿,未必不是件好事。尽头,都是一样的,偏僻却十分热闹的那个地方。艺术,对每个人来说,似乎也是这副样子。总之,箫泉的艺术之路还很长,很长。

    窗外的阳光渐渐地红了。

    屋内随之暗了下来。

    一个冬日的下午就这么着过去了……                 (正文完)

 

    一个冬日的下午就这么着过去了……

    屋内随之暗了下来。

    窗外的阳光渐渐地红了。

    艺术的表达是困难的。艺术的解读更加困难。且当是一处人生路上的风景如何?一切就这么被从容地化解了。在一处曲径分叉的路上多停留一会儿,多转一会儿,未必不是件好事。尽头,都是一样的,偏僻却十分热闹的那个地方。艺术,对每个人来说,似乎也是这副样子。总之,箫泉的艺术之路还很长,很长。

    箫泉,选择了漂泊,为艺术而选择了漂泊,做了个人们经常提到的那个“京漂儿”。漂与停留,是对矛盾?现在无法定义,起码很难做出准确的定义。他在不顾一切的追求,但在画里却表达着归隐的情绪,到底是谁做了谁的主张?上帝也得皱紧眉头,给不出个所以然来。焦灼,使我们迷失了,迷失在几万吨几万吨的钢筋水泥所堆砌起来的这个偌大的丛林当中。

    暖暖的气流自窗户下的那排暖气片上跳跃下来,裸露的皮肤体会到了某种惬意,有了一种难得的释然。啜一口茶,苦涩的味道,满嘴都是。生活如眼前的这杯茶,习惯了,上瘾了,便再也不愿轻易放弃。日子与日子的积累,就是一辈子。但,是生活么?我们早已习惯了过日子,却不太适应过生活。人的起点和终点早已在我们出生前就确定了,中间怎样?自己决定。两点之间所连接的直线距离最短。人人都在追求成功,都在急不可耐地寻找着成功捷径的时候,却忘记了我们正在赴汤蹈火、不顾一切地奔向了终点。何不在那个岔路口多停留一会儿,看看路边的鲜艳的花、青绿的草、挺拔的树、闲散的云、潺潺的水呢?仗着胆子走上一段岔路、弯路,也是一份难得的休闲,不是?

     站在阳台上,残留在背阴处的还没有化掉的雪在阳光中发出清冷的光,不停闪烁着幽幽的颜色。残雪。噢!突然记起那位身在南方某处楼宇之中的女作家。她就是这样决绝地记录了整个社会及我们内在的情绪。是了,是这样的!进与退,都是极致的表现,都是一种挣扎,只是表现的手段不同。

     箫泉的书画落笔精致、准确,或写、或皴、或擦、或点,寥寥数笔,以染稍加修饰,一幅画赫然呈现。他的画有种孤寂般的闲逸,有种说不出道不明的缥缈的苦涩,似在逃避着什么,又似在挣扎着不顾一切般地扑向了什么,又好似一双晶莹透彻的大眼睛怯生生地守望着就要失去的却无力自保的那件什么。那什么,究竟是什么,我也无法说清。他笔下的画看似清丽,却有种飘忽不定的情绪,只得借以远古的隐士、茅庐、山野为某种精神的寄托罢了。到底是种怎样的情绪,迷茫?不羁?茫然?现实?挣扎?逃避?谁讲得清楚。

     读箫泉的书画很适合这样的一个下午,也可以这样说,这样的下午很适合读箫泉的书画。箫泉的书画透着那份难得的古朴,既雅且拙,有着远古般的稚气,却没有丝毫的匠气。中国的书画雅来不易,摆脱匠气却更难。箫泉所作书画尺寸一般都不大,基本属于小品画。这样的画是难以藏拙的,一处败笔,此画便是废了的了。小品画,处处露巧的话,便丧失了品,充其量算作是一幅小画了。藏拙不露巧,是对一位画家的检验。标准是——品与格。有品无格,算不得上乘之作。有格无品?似乎并不存在这样的书画。没有了品,格也就没有了附着之地。品,是书画的基础;格,便是山峰了。山峰易见,而我们常常忘记大山的存在,哪怕就在不远处的那座。

     今年,北京的雪来得出奇的早,让很多人都有种猝不及防后被羞辱了一番的感觉,尤其对那些大门口时刻端坐着一对儿高大威武、耀武扬威的石狮子的府门。但,如我这样的人,雪,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惊喜,一种孩提般的快乐。雪后的这个下午,阳光明显亮了许多。干冷的寒风在光滑、平整的玻璃窗上打着出溜儿,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端坐在家里的那把老椅子上读箫泉的书画,自在弥漫了整间屋子。

     一册极薄的小书——《穷技:蔡金存书画印诗文曲谱集》,一听就是个多才多艺的人。蔡金存,便是箫泉。蔡金存,字存之,号箫泉,广东茂名人,现客居北京。据传说,在大多时日里,他都居住在京郊通州的宋庄,那真是个艺术家云集的地方。传说就是传说,既可以真也就可以假了。我没有“学院派”那考据的毅力,也没有那个癖好。对此,只得作罢。

     对于中国书画来讲,无论是创作还是赏读时,身正是很重要的。身子端正之时,可纵览无余,也就多了一份深远、多了一份意境。那份深远和与那份意境便是我们容易丢失的达观与从容了。

    读一幅画,品一尺书法,我总怕别人突然上前打断,然后,很不礼貌地指着那幅画或那幅书法,问,好么?假如点了头,他便更近一步,追问道,怎么个好法儿?此刻,我的心突突然,不知如何回答才是。也许他本对这幅画、那幅书法在艺术上早已有了属于自己的判断,只是简单地以“好”或者“坏”来向我提问而已。这种非黑即白、二选一性质的选择题,也许就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却含杂了极高比例的火药味儿,就近乎于“挑衅”了。所以,赏画、读帖最好选择在一个独自一人的下午。这样,心静之极。赏西画时,端着一杯咖啡,半躺半靠,于现在而言,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姿态。品读中国的书画,最好冲泡一壶上等的绿茶,端坐在一把浑身散发着时间已经过去了之信息的老椅子上,这绝对是段极其美妙的好时光。

                                               2009-11-20 于京东平谷静心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