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郭德刚相声发展的几个因素
文 / 王飞
郭德刚的出现,毋庸置疑,的确给原本死气沉沉的相声带来一丝生机,一点希望,一线曙光。但,郭德刚的自身弱点同时也阻碍了他的发展,他现在正处于“瓶颈”阶段。怎样突破,是个问题,也是个难题。在一个那么热闹的环境里,怎么去思考,怎样去沉淀,凡人不可能做到。台上的卖力,台下不时的“咿...”形成了一个大的“气场”,这种热闹代表了演出的成功。也许未必代表了郭德刚艺术的成功。
几个因素也许正阻碍着郭德刚的发展,也是形成所谓的难以突破的“瓶颈”的重要原因。
一:郭德刚不太会合理地使用嗓子。
郭德刚的确有一条好嗓子,这根本不用去争论。会不会使用?答案是否定的。郭德刚无论是说,还是学,还是唱,他的音调总在高音区。就象直接见到的醉酒后的在与你理论。没有慢咂慢饮,一点点进入欲仙的过程与乐趣。
郭德刚不会用嗓子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注意挑选曲目。他的恩师侯跃文先生的音区也在高处,按石富宽先生的说法,就是“鸡撩鸡撩”的,不浑厚。可是侯先生注意了这一自身的短处,在学唱时尽量挑选一些抑扬顿挫的曲目,甚至干脆学唱花脸的唱段。有力的展示了自己的基功与博学。而郭德刚没有。
二:郭德刚逗哏时与人合作的能力欠缺。
郭德刚在逗哏时节奏过快,不给捧哏的预留气口,让人无法接得稳接得住。这对后面的铺垫与展开是个不小的障碍。心脏有点不好的无法承受。也有损段子的节奏,使预期的效果打了折扣。
不给人预留气口,是不是有“抢词”之嫌疑?
三:“砸挂”使用的过多过烂。
使用“砸挂”本无可厚非。运用过多乃至过烂就不大好了。再加上不给捧哏的预留气口,容易让人有“占便宜没够,吃亏难受”的不良感觉。好在于谦年轻脑子反映快,经常把“包袱”及时“翻”回去,他的“翻包袱”经常响的“脆”,有效地弥补了很多的不足,使段子有了意想不到的节奏感。
郭德刚在主持节目时也经常使用“砸挂”,使节目的节奏经常处于嘎然而止的状态。就似刚刚学了几个花哨套路的小孩,总要时不时的显摆两下子,时不时“招猫递狗”一番。开始会觉得这孩子可爱,时间长了,也就觉得讨厌了。郭德刚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四:太平歌词需要再下真功夫。
郭德刚在演唱太平歌词时,有时在板不在眼上,有时在眼不在板上,有时既不在板上也不在眼上。
郭德刚如果想更长远的发展,的确应好好归置归置自己的“活”了。
2007-6-4 于京东平谷静心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