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小说的青春/子尤
2006年9月3日
我认为,好的青春小说应该有两点,一是真实,二是责任。这在我接下来的举例中慢慢分析。
当我准备开始想描述青春、创作小说时,我准备大量阅读,让肚子撑满,才敢下笔,这些书中,当然包括青春小说,已经成为经典的,或现在时下流行的。
先说韩寒,他的书每次刚出我就买了。除了《三重门》,我觉得其它作品都不算青春小说,只能叫“韩寒小说”,因为无法归类,满书弥漫着他满不在乎和百无聊赖的情绪。《三重门》之所以受欢迎,就和它的真实记录学生生活有关,让读者很亲切,这是我目前看过的最正正经经描述学校的书。惟一有一点遗憾,就是我觉得作者的态度还不够,任何一本书都有一种态度,但《三重门》多的是随笔一蹦的对周围的戏谑点评,缺乏集中的态度。而那些点评没有太大生命力,估计韩寒现在看都会不好意思,那只能叫抖小聪明。SUSAN曾跟林雨翔(顺便说一下,我觉得这个名字源自“鳞潜雨想”)说你不用那么反对教育制度,但其实除了知道韩寒反教育制度,我丝毫没看出主人公有什么“反”的动作!他上补习课时说话算吗?
所以,《三重门》的贡献还只是真实的记录。
我给大家汇报一下这两年为了写小说而读的流行小说,因为觉得它们不值得买,所以很多都是跟同学借的,谢谢他们的无私支持!
《那小子真帅》:它太火了,我就借来了。“那小子真厚”,足足两大本。我素来是个看书看到尾的人,但这书,第一本的一半,我就看不下去了。真是看不下去了!太没劲了!完全是小女孩的喋喋不休和小幻想,比如所有出场的男生全长得很漂亮。这样的书没有生命力,它的名字已经把这本书的一切内容都概括了。就是不停地呼喊:“那小子真帅!”而且我觉得一个讲述学生的故事,却跟学校一点不沾边,让我觉得主人公可能在学生中只是少数。惟一与学校描述有关的,就是:上课了,主人公从后门溜了。当然,我对韩国人民的学习情况不太了解,但我但愿中国孩子只是对他们的讲故事方法新奇,所以爱看,过几年热情就会冷下去。
《草样年华》:好象外国媒体把它评得都成了中国十大青春小说之一。但我觉得,虽然写得全都是学校里的事,却又过了,是把许多极端的事凑在了一起。外国媒体要是以为中国学生全这样,可就糟了。
《Y滋味》:不够有趣,面很狭窄
看了《危险心灵》,感叹,大概还是大人能写青春小说,小孩可以想到的事太小了。小孩的事应该是大人帮着操心的,小孩自己不用操心。《危险心灵》更让我认识到,一个被称为台湾作家周杰伦的作家,他的小说水平是多高,他是多么有责任感,正义感,他把一腔热血洒在笔下纸里,这本书越写越来劲,到最后他几乎是直接向读者呐喊。这本书让我飙起来了,其它的青春小说没有。我想,为什么呢?后来我意识到可能有一个小原因,就是这本书描述的是造反,由个人到集体的与庞然大物抗衡的造反。
青春其实就是造反,是你在人生路上第一站上,面对困难时的不合作。所有的经典青春小说其实都是在造反。而我从中国青春小说中看不到。或者是老头儿写的虚伪,或者是小朋友写的自怜,他们已经不懂造反了。
青少年都对写小说有兴趣。
我认为,现在青春小说水平不高的多,主要原因就是我的同龄人们都在紧张学习,没时间读更高级别的。你想想,学到晚上十一点半,累得半死,躺在床上,除了看看爱情过过干瘾,还能干吗?
现在青春小说的最大问题就是写爱情的多写学校的少!可我就不信全国青少年整天不学习光恋爱!所以,现在的青春小说,起的是让学生逃避的作用,学生们在现实中受压迫太苦,就在小说里做白日梦。我想称这些小说为鸦片小说
郭敬明就是麦当劳叔叔或者那个胖上校。
真正的青春小说,应该直视生活,不无病呻吟,却可以真实的感伤。
好的一本书,一个经典,肯定是描绘了一个时代的面孔。就像萨冈,也是十几岁的年纪,但秀笔一挥,“你好,忧愁”,天呀!还有比这更好的感叹吗!法国的五十年代,就是所有的青少年都在忧愁。
我相信,过几年就会好的。
可能小孩确实不适合写小说,多读小说或写点小散文就成了。因为,一,眼界不够,这是我看了这些青春小说意识到的,小孩关注的事情还是窄。二,语言组织能力,几十万字,不容易。
[柳红记]子尤这篇文字没有写日期,从“属性”中见修改时间是2006年9月3日。显然,这是一篇未完成稿,有的短句子,只作为提示,没有写下去。看过我妈妈,子尤姥姥《记爱孙》,大家知道,子尤常常同时写好几篇东西,脑子装很多题目和故事,他的未完成稿也特别多。不过,这一篇,他的思想已经表达清楚了。只是依他的习惯,论证起来,还要更充分,我们见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