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看了什么片儿 |
昨天上午坐着轮椅去电影院看《达芬奇密码》,只见门口排着一堆学生买票。好久没见这种景象了。《达芬奇密码》还真挺有魅力。买票时我们特地看好是一楼大厅,不然又会发生上次看《理发师》时发现放映场在二楼,没法看的情况。连电影院工作人员都认识我们了,最近还真去电影院看了不少电影。
《达芬奇密码》这本书,是我前年在血液病房看的,记得当时给好朋友写信,说道:“先拿上一本早就想看又没有机会看的《达芬奇密码》,老久没看小说,初一看还不适应,但不久,只觉得天地震动,自己最基本的概念受到挑战,现在只想着当时在卢浮宫怎么没乘机找一下圣杯。”
电影开始,电影结束,果然开头和书中的开头是一样的,结尾也和书中的结尾一样。观感如何呢?几乎所有的演员全有来头,全是熟面孔,阿甘,艾美丽,莱昂等等,让人觉得亲切,真是绝佳组合。我最喜欢的一段戏是两位主人公在提彬家里,讨论让人闻所未闻的“历史”,一副副贪婪求知的面孔。
书籍的一个好处,是作者用文字与读者对话。《达芬奇密码》的主人公是边想边找,边找边聊,边聊边跑,读者看得很来劲。而电影就不行了,汉克斯和奥黛丽总不能一边脚不停一边嘴不停,累死了,也显得奇怪。所以《达》其实很难改编。看电影前我就一直在想导演该用什么手段来表现他们聊的历史场面,看下来,应该说他们是尽量表现,又舍弃了一些。
这是一部与原著一样,会引起争议的电影,它决不是让人美滋滋看完的。
电影结尾,汉克斯站在卢浮宫前,神情若有所思又恍然大悟,音乐激荡配合时,我的心情也跟着激荡,说不清为什么。
好了,不说了,放上一篇我去年4月在读了丹布朗的三本书后写的读后感,它是我15岁生日后写的第一篇文字。里面也总结了一些丹布朗爱用的情节,后来我又想起两个,现在写上,一个是丹布朗对于隐藏的父子关系很感兴趣,并乐于在结尾揭示,比如《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还有他对于病态的人,残缺的人很感兴趣,《数字城堡》里是一个缺手指的人,《天使与魔鬼》里是一个变态的杀手,《达芬奇密码》里是一个白化病人。
看文章,看一年多前的子尤,那会儿的头发正羊毛卷般地茁壮成长,跟现在刚剪完的长度差不多。
评丹•布朗的三本书
子尤写于2005年4月19日
我最近看了丹•布朗的三本书——《数字城堡》、《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
作者早年专攻艺术史的经历使他的作品不同于同类惊险小说,包罗了各种门类的知识,诸如艺术、科学、宗教。但他编故事的能力太差。他很聪明,三本书的情节归根结底都只是由一个大谜语穿起来的。我们所看到一个个探索的细节都只是这谜语的一部分,永远都看不到它的全部。比如《天使与魔鬼》中教皇内侍编织的力图重振教会雄风的大情节;《数字城堡》中日本人远诚友加为了毁掉万能解码机而编造的大计划;《达芬奇密码》里提彬为了得到圣杯操纵的大阴谋。作者只需构思出如此这般的大情节、大谜语、大阴谋,整本书就有保证了,剩下再往里填些迷惑读者的小情节,书就算写好了。但这也是他的一个致命的缺点,由于作者过于在意如何编这个直到最后才让读者获悉全局的大情节,变得不会刻划人物和讲故事。
《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的男主人公是一样的,叫兰登,《数字城堡》里的主人公其实与兰登感觉上也没什么差别。我估计作者写此书时正沉浸热恋,所以对爱情与女性人物都赞美不断,但这减慢了情节的进展,读者读得也着急。
三本书的相同之处还有很多,如书的开头都是写一个死亡——它也是全书故事的开端,如:馆长被杀,日本人被杀,科学家被杀,接着就是刚睡醒的男主人公被告之要去调查一件事,然后是描写一路上主人公的一肚子不情愿及现场的奇怪景象:壮观的卢浮宫,神秘有趣的欧核中心,庞大的情报局。女主人公出场,差不多都是一个模样,这时,作者精心的阴谋开始出场,我们跟着主人公一起思索,其实最初的思索都是错误的。还有一个巧合是,归根结底,做坏事的就两个人,一个一直隐藏着,只在电话中以声音面貌出现,另一个则是杀人不眨眼的杀手。
从一开始作者就在滔滔不绝他的渊博,在这方面还是《达》做的较好,它与情节是相连的,而且较有趣。
还有我注意到,作者只能写一天以内紧凑的事,这显示他写作的力不从心,而不断于同一时间变换不同地点,让读者情绪有些跟不上,时激动时冷淡,尤其在《数》里,一动一静,很多没用的人物,搞得我筋疲力尽。
丹显然要小心了,因为他不可能每次都编出好的谜语。
但不能否认的是,我确实很着迷。三本书差不多都是花了两个下午的时间就读完,这是消磨病中时光的最好方法。单从娱乐性来说,《达芬奇密码》最好看,因为主人公一直都是动态的,马不停蹄地奔波各种地方,边走边说,边说边想。《天使与魔鬼》和它很像,但尚数稚嫩,做得不好,直到书的后半部分,故事才有了趣味。之前一直做铺垫,让读者看得着急。《天使与魔鬼》将将要发生的事情事先通知我们,8点死一个人,9点死一个人,10点死一个人,等等。读者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跟着主人公一步步看死人。《达芬奇密码》呢?读者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而且它所讲述的历史很新鲜。每个人都有种颠覆的欲望,看到自己耳熟能详的人物原来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是很过瘾的。
据说,丹本人上大学时没读过几本当代小说,看的基本都是经典著作。某年度假,他无意中看了本惊险小说,心说自己要写能比它写的好得多,于是就有了《数字城堡》。现在,当我读到这三本书时,我也想,这样的书我也能写出来,不过能否像他一样写出本《数字城堡》,就不知道了。写作就是这样,一代代轮回,激发着每个年代的孩子们,去投身写作。
从这三本书,可以看出作者写作的逐渐成熟,他成功地将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严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对《天使与魔鬼》中所表达的观点我是非常有感触的,其实无论宗教、科学的斗争谁输谁赢,最应该警惕的还是人本身。当你把它们利用好了,它就是天使;使用坏了,它就是魔鬼。在这个逐渐变得冷冰冰的社会,科技是万能的,人是无所不能的,有什么东西会让人有丝毫敬畏。没有了敬畏,自然也就不需要什么信仰支撑了。丹将现代社会的种种危机用一个娱乐的方式告诉了读者,我读过书之后,丝毫不觉得轻松,反而沉重异常。尤其是《数字城堡》,作者只是将灾难描述给我们,对此的判断却很模糊,在这个时代,人已经没有了隐私的空间,现在有万能的解码机,过一段时间还会有更万能的机器,接着是更更万能,无所穷尽。但是,我相信,在危机面前,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
《达芬奇密码》这本书,是我前年在血液病房看的,记得当时给好朋友写信,说道:“先拿上一本早就想看又没有机会看的《达芬奇密码》,老久没看小说,初一看还不适应,但不久,只觉得天地震动,自己最基本的概念受到挑战,现在只想着当时在卢浮宫怎么没乘机找一下圣杯。”
电影开始,电影结束,果然开头和书中的开头是一样的,结尾也和书中的结尾一样。观感如何呢?几乎所有的演员全有来头,全是熟面孔,阿甘,艾美丽,莱昂等等,让人觉得亲切,真是绝佳组合。我最喜欢的一段戏是两位主人公在提彬家里,讨论让人闻所未闻的“历史”,一副副贪婪求知的面孔。
书籍的一个好处,是作者用文字与读者对话。《达芬奇密码》的主人公是边想边找,边找边聊,边聊边跑,读者看得很来劲。而电影就不行了,汉克斯和奥黛丽总不能一边脚不停一边嘴不停,累死了,也显得奇怪。所以《达》其实很难改编。看电影前我就一直在想导演该用什么手段来表现他们聊的历史场面,看下来,应该说他们是尽量表现,又舍弃了一些。
这是一部与原著一样,会引起争议的电影,它决不是让人美滋滋看完的。
电影结尾,汉克斯站在卢浮宫前,神情若有所思又恍然大悟,音乐激荡配合时,我的心情也跟着激荡,说不清为什么。
好了,不说了,放上一篇我去年4月在读了丹布朗的三本书后写的读后感,它是我15岁生日后写的第一篇文字。里面也总结了一些丹布朗爱用的情节,后来我又想起两个,现在写上,一个是丹布朗对于隐藏的父子关系很感兴趣,并乐于在结尾揭示,比如《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还有他对于病态的人,残缺的人很感兴趣,《数字城堡》里是一个缺手指的人,《天使与魔鬼》里是一个变态的杀手,《达芬奇密码》里是一个白化病人。
看文章,看一年多前的子尤,那会儿的头发正羊毛卷般地茁壮成长,跟现在刚剪完的长度差不多。
评丹•布朗的三本书
子尤写于2005年4月19日
我最近看了丹•布朗的三本书——《数字城堡》、《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
作者早年专攻艺术史的经历使他的作品不同于同类惊险小说,包罗了各种门类的知识,诸如艺术、科学、宗教。但他编故事的能力太差。他很聪明,三本书的情节归根结底都只是由一个大谜语穿起来的。我们所看到一个个探索的细节都只是这谜语的一部分,永远都看不到它的全部。比如《天使与魔鬼》中教皇内侍编织的力图重振教会雄风的大情节;《数字城堡》中日本人远诚友加为了毁掉万能解码机而编造的大计划;《达芬奇密码》里提彬为了得到圣杯操纵的大阴谋。作者只需构思出如此这般的大情节、大谜语、大阴谋,整本书就有保证了,剩下再往里填些迷惑读者的小情节,书就算写好了。但这也是他的一个致命的缺点,由于作者过于在意如何编这个直到最后才让读者获悉全局的大情节,变得不会刻划人物和讲故事。
《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的男主人公是一样的,叫兰登,《数字城堡》里的主人公其实与兰登感觉上也没什么差别。我估计作者写此书时正沉浸热恋,所以对爱情与女性人物都赞美不断,但这减慢了情节的进展,读者读得也着急。
三本书的相同之处还有很多,如书的开头都是写一个死亡——它也是全书故事的开端,如:馆长被杀,日本人被杀,科学家被杀,接着就是刚睡醒的男主人公被告之要去调查一件事,然后是描写一路上主人公的一肚子不情愿及现场的奇怪景象:壮观的卢浮宫,神秘有趣的欧核中心,庞大的情报局。女主人公出场,差不多都是一个模样,这时,作者精心的阴谋开始出场,我们跟着主人公一起思索,其实最初的思索都是错误的。还有一个巧合是,归根结底,做坏事的就两个人,一个一直隐藏着,只在电话中以声音面貌出现,另一个则是杀人不眨眼的杀手。
从一开始作者就在滔滔不绝他的渊博,在这方面还是《达》做的较好,它与情节是相连的,而且较有趣。
还有我注意到,作者只能写一天以内紧凑的事,这显示他写作的力不从心,而不断于同一时间变换不同地点,让读者情绪有些跟不上,时激动时冷淡,尤其在《数》里,一动一静,很多没用的人物,搞得我筋疲力尽。
丹显然要小心了,因为他不可能每次都编出好的谜语。
但不能否认的是,我确实很着迷。三本书差不多都是花了两个下午的时间就读完,这是消磨病中时光的最好方法。单从娱乐性来说,《达芬奇密码》最好看,因为主人公一直都是动态的,马不停蹄地奔波各种地方,边走边说,边说边想。《天使与魔鬼》和它很像,但尚数稚嫩,做得不好,直到书的后半部分,故事才有了趣味。之前一直做铺垫,让读者看得着急。《天使与魔鬼》将将要发生的事情事先通知我们,8点死一个人,9点死一个人,10点死一个人,等等。读者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跟着主人公一步步看死人。《达芬奇密码》呢?读者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而且它所讲述的历史很新鲜。每个人都有种颠覆的欲望,看到自己耳熟能详的人物原来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是很过瘾的。
据说,丹本人上大学时没读过几本当代小说,看的基本都是经典著作。某年度假,他无意中看了本惊险小说,心说自己要写能比它写的好得多,于是就有了《数字城堡》。现在,当我读到这三本书时,我也想,这样的书我也能写出来,不过能否像他一样写出本《数字城堡》,就不知道了。写作就是这样,一代代轮回,激发着每个年代的孩子们,去投身写作。
从这三本书,可以看出作者写作的逐渐成熟,他成功地将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严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对《天使与魔鬼》中所表达的观点我是非常有感触的,其实无论宗教、科学的斗争谁输谁赢,最应该警惕的还是人本身。当你把它们利用好了,它就是天使;使用坏了,它就是魔鬼。在这个逐渐变得冷冰冰的社会,科技是万能的,人是无所不能的,有什么东西会让人有丝毫敬畏。没有了敬畏,自然也就不需要什么信仰支撑了。丹将现代社会的种种危机用一个娱乐的方式告诉了读者,我读过书之后,丝毫不觉得轻松,反而沉重异常。尤其是《数字城堡》,作者只是将灾难描述给我们,对此的判断却很模糊,在这个时代,人已经没有了隐私的空间,现在有万能的解码机,过一段时间还会有更万能的机器,接着是更更万能,无所穷尽。但是,我相信,在危机面前,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