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卧龙:风险暗藏 开发商别“高兴太早”

(2013-06-08 09:10:40)
标签:

地价

房企

开发商

调控政策

融资危机

自 “国五条”细则出台后,我国的土地市场经历了短暂的“冷清期”,近来又开始有些躁动不安,5月份房企疯狂高价拿地,“地王”频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陆续拍出的地块中,地价不断被刷新,并最终停留在溢价率最低49%、最高136%的惊人数字上。房地产调控、相关部门警示等一切压力均被房企抛在脑后,“地王们”又举办了一场拿地“大狂欢”。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房企高价拿地风险不小,土地市场过热很可能招致国家层面的重视。随时加码的调控政策会对企业控制成本、提升利润产生影响,这给眼下热情高涨的房地产企业敲响了警钟。

盲目拿地 房企暗藏“生死危机”

近来,土地市场回暖,房企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疯狂拿地。据统计,今年前5月北上广深的土地出让金已经接近2012年一线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总额。其中,北京与上海的土地出让金均超过500亿元。包括杭州、南京、成都等的主要的13个一二线城市合计土地出让金高达3084.62亿元,相比2012年同期上涨幅度达到了126%。然而,面对如此火热的土地市场、飞涨的土地价格,房企是否已经意识到其背后所存在的危机——资金链的断裂危机。

高负债的房地产业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对融资渠道有很强的依赖性。从目前来看,房企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房地产信托、上市融资、海外融资、发行债券、民间借贷等渠道筹集资金,而银行贷款仍是绝大多数房地产项目顺利运转的重要支撑。不过近年来,为平抑过热的房地产市场,相关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已在不断收紧房企融资渠道,房企正面临着融资难危机。

融资渠道收窄,再加之土地价格攀升,房企面临的最大风险是资金不能有效流动、资金链断裂。对于房企来说,如果销售市场一旦出现低迷,资金风险将会 “扑面而来”。尤其是中小房企,在拿地上更不可盲目跟风,不假思索地参与拿地,这样会产生更大的后患。若后续开发资金不到位,则易出现“蛇吞象”的风险,拖累公司整体运营。

在房地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房企因盲目扩张市场、疯狂拿地而导致开发成本过高、资金紧张而倒闭的例子比比皆是。万方困顿、绿景退市、金星破产,都与资金腾挪受挫有关。在土地高溢价的情况下,房企必须树立风险意识,不能一味扩张拿地,而应该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建立市场品牌。

调控加码  房产销售或进“寒冬”

房企疯狂高价拿地导致地价暴涨、“地王”频现,这个信号非常危险。地价不断上升与“地王”的出现,容易形成新一轮房价上涨心理预期,进一步推高房价。每一轮地王的频繁出现,都预示着更严调控的来临。

按照市场规律,“面粉”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带来“面包”价格的上涨。国家为了抑制房价上涨过快,一定会制定更加严苛的楼市调控政策。届时,房地产销售市场将会进入“寒冬”,这可能会加剧房企的资金断裂危机。比如今年4月份,北京实施的最严厉的限价政策,对开发商申请期房和现房的销售价格上涨的,一律不批销售证。面对“面粉贵过面包”的局面,房企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后果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对囤地问题的部分预防和监管措施,国土资源部公布了经过修订后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定于自2013年7月1日起实施。《闲置土地处置办法》提出:房企开发竣工时间要现场公布,将按地价20%征闲置费,并首次明确土地闲置费不得列入生产成本。这意味着开放商如果将拍得的土地闲置,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对于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整体环境而言,房企,尤其是中小房企拿地必须谨慎,一定要做好前期调研,算好账,充分掌握企业的资金周转、运行实力后,再决定是否拿地。毕竟举牌获得高价土地只能得一时之快,但此后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却会犹如“磐石压身”,最终砸的还是自己的“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