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卧龙:发疯的到底是北京房价还是北京房奴?

(2009-11-30 08:52:58)
标签:

北京房价

楼市

发疯

买房

房奴

房产

  北京的房价最近又成了舆论的箭靶子,因为北京房价突然跃进了“2万元时代”,把追着房价屁股后面跑的买房人落得找不到了北,他们纷纷指责北京的房价“疯”了,甚至有人还套上了“上帝要让他死亡,必先让其疯狂”的俗语,然而疯狂的也许并不是北京房价,在楼市暴涨背后隐藏着的是疯狂的买房欲望。

  在北京,房价上涨有着很多可以站得住脚的理由。一方面,开发商长期遗留的囤地痼疾导致了楼市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北京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过热的投资吸引力加剧了供求矛盾,同时中国传统的住房观念、盲目的投机心理也在无意中充当了北京房价的直接推手,因此,在购房者癫狂的买房欲望的刺激下,一些开发商走上了圈地圈钱的冒险道路,北京楼市日益显现出买卖双方集体疯狂的局面。

  “伪刚性需求”助推房价 非理性购房搅乱楼市

  如今,北京的楼市明显出现了“价量齐升”,不仅房子身价大增,而且动辄超过百万的房子竟然像大白菜一样遭遇了疯抢。在楼市疯狂暴涨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可以忽略的是购房者疯狂的买入欲望和膨胀的投机心理。

  眼下发疯买房的有两种人,一种是买房自用者,另一种是炒房投机者。现在大部分人都在谴责那些炒房投机者,认为他们扰乱了楼市秩序,起到了哄抬房价的罪责,但是在买房自用群体中又有多少人是在揠苗助长,他们原本还没有能力去承担买房的重任,但是却打肿脸充胖子硬是挤进了买房行列中,这种掺入了水分的刚性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楼市的癫狂。

  于是,在北京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年轻的买房人通过省吃俭用、透支消费的方式,踮起脚尖伸手够房价,够不到就接着踩起“高跷”,不惜借助父母和亲人朋友的力量完成买房梦想,因此在北京经常是几个家庭集资垫付房产首付,甚至有的父母还要帮助子女一起偿还贷款,如此“踮脚踩高跷”的“伪刚性需求”不仅助推了北京房价,也使买房人承担了过重的压力和风险。

  北京一直以来都是投资的热土,但是在膨胀的房地产投资浪潮中,也有一些盲目跟风的投机主义夹杂其中,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陆续加入到买房赚钱的队伍里。这部分炒房者资金基础薄弱,投资经验缺乏,他们完全被房价高涨的气氛熏晕了头脑,根本不考虑什么投资风险什么租售比。今年11月以来北京的楼市租售比首次突破了1:500,达到了1:525,部分区域甚至高达1:700,这已经严重偏离了1:200到1:300的国际标准。可是发疯的炒房投机者根本听不到拉响的警笛,他们把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如果一旦泡沫破裂他们将被炸得倾家荡产。

  疯狂的欲望疯狂的房价 理性购房有利楼市健康

  然而讽刺的是,在北京楼市火热的抢货潮背后是北漂族巨大的生活压力。据统计,在北京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年收入中位数是28000多元,和月嫂、营业员等低层次职位的收入水平相差无几。但是,这些年轻人刚刚工作了三四年就做起了买房梦,他们眼看着不断攀升的房价急得跳脚,要么选择啃老做起了房奴,要么做不成房奴的就当起了炮轰房价的炮手,每天不停地叫喊着“工作了好几年还不够买个厕所的!”这些尖锐的声音反过来也刺激了人们的买房欲望,使得北京楼市进入了失控的恶性循环中。

  北京这部分“自不量力”的买房人显然是被中国传统的住房观念惯坏了,其实在世界各地年轻人想买房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美国52%的首次购房者年龄在31岁,在德国初次购房或建房者的平均年龄高达42岁。所以,年轻人一旦选择落户北京,就应该建立一定的心理预期,如果不能接受高房价的强压生活,就应理性地选择其他二线城市。同时北京的年轻人如果真要买房也要量力而行,选择适合水平的房源,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商品房身上,选择二手房、经济适用房和小户型住宅也不失为经济实惠的选择。

  在租售比完全失灵的北京,那些想要靠炒房挣钱的投资小户需要让自己冷静下来,过热的楼市已经将人们烘烤得日益浮躁,人们只懂得用房价的涨幅计算财产的升值,已经忽略了基本的价值规律和投资的风险。在房价高涨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人们赤裸裸的投机心理和占有欲望,这也给开发商大胆囤地圈钱、哄抬房价的恶性行为提供了温床,使得北京楼市陷入了一个“越高越买,越买越高”的经济怪圈中。

  所以,到底北京房价和北京房奴是谁先疯了,到底是谁传染的谁,就像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一样,是个难以说清楚的话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购房者能够逐渐回归理性,兴许能让浮躁的楼市冷静下来,这样不论是对买房的还是卖房的,都是一个好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