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实话,作为一个桂林人,我对到阳朔去住奢华酒店是没有太多冲动的。 从小看到大的风景,还要什么奢华,自家的床不更香吗!但有一个酒店,却在我的愿望清单里很久了, 那就是糖舍。
因为,它太特别了。

这张照片出自1972年的《解放军画报》。画面中央孤直俊秀的就是阳朔标志性景观之一书童山。彼时阳朔还是阡陌纵横的农村,漓江还是人影稀疏的原生态的状态,一座造型独特的工厂独据江岸一隅, 大烟囱升起白烟袅袅,一派诗意盎然又蒸蒸日上的景象。
那是一个糖厂。在全民凭票限购白糖的年代,这可是不得了的好单位了。鼎盛时期的糖厂日产200多吨,200多个工人昼夜三班倒,绝对是阳朔排得上号的大工厂。时光流逝,世事变迁,到本世纪初期,那座曾经骄傲的烟囱停止冒烟了。

十几年后某次回国,听老哥说起,阳朔开了一家巨牛逼的阿丽拉酒店,上网一搜,叫做阿丽拉糖舍。 原来,在糖厂从公众视野消失之后,却有一大群人,花了十二年时间进行修整、改造、扩建,默默地把它打造成了漓江畔的一家精品豪华度假酒店。 从2017年开业起,糖舍就开始在各种国际国内的设计比赛中拿奖拿到手软,成为中国获得国际大奖最多的设计师酒店,登上国内外各种建筑类、设计类和生活方式类的知名杂志,更是成了家常便饭。
但在2020年7月1日三周年庆典前夜,阿丽拉所属凯悦集团发表申明终止与糖舍的合作, 糖舍正式更名为阳朔糖舍,走上了单飞的道路。


而我,正是糖舍单飞后的第四天入住糖舍的。那时坊间议论纷纷,甚至有朋友听说我要去糖舍,惊诧地问:“糖舍不是关门了么?” 没想到初见糖舍会是在这样的“大事件”发生之后,我的内心是忐忑与好奇并存的。
酒店大门就在繁忙的公路边上,非常低调,自驾的人稍不留神很可能开过了。 进了大门却如同穿越到另一个世界,清幽沉静而又明朗开阔。


一个悬山顶的一层旧厂房成了酒店的大堂,外观几乎没有改变,砖墙上还留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大标语。内部装修很简洁,正中间有一圈红色的下沉式沙发, 靠墙也是一圈与墙壁近似色的极简长沙发,前台安置在离门最远的一个角落里。大厅里还零零落落地摆放了很多椅子,每一把造型都不一样却全都极具设计感,让人眼前一亮。大厅很高,也很空阔,虽然没做任何隔断,但这样原本一览无遗的开阔的空间却莫名给我一种私密感, 觉得自己显得太小了,随便往角落里一坐没人会注意到,可以安静地呆很久。


办完入住去房间。 连廊和主楼走廊一侧都是回字形砖与桂林本地石块相间砌成的镂空墙,轻盈通透,并且形成美妙的透视效果。

楼道上别致的竹构造,会投下抽象画般有趣的光影。

这个竹子构建的“溶洞”, 很桂林了。

房间挺大,简洁舒适,但并没有特别惊艳。桌上摆着大盘时令热带水果,还有一瓶糖舍三周年订制版的意大利红酒Montepulciano
d'Abruzzo,酒标是梵高画风的糖舍泳池焰火之夜,很别致。房间最大的惊喜来自于阳台,阳台上有单人沙发和茶几,还有张可以躺一个人的长沙发, 而阳台外便是青笋碧簪般的喀斯特山峰和静静伫立其中的老糖厂建筑。

这就是我阳台外的景色了。 我觉得我可以躺在阳台沙发上对着它一整天看书听音乐画画。 日出前,远处的山上薄雾缭绕宛如仙境, 日出的时候,山上茂密的植被都染成了金色, 黄昏时,山背后是晚霞的剪影, 入夜之后,整个糖舍和山峰会被灯光勾勒成一个晶莹剔透的梦境。
但酒店到处都很美,又只住短短两天,把时间全消耗在阳台上太奢侈了。还是四下走走吧。



开阔的景观水池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池底的彩色的石片,据说是开山施工时就地取材送去加工之后放回来的。池中央有一块较深的地方没铺石片,水在那里成了翡翠色,让我想起在桂林山谷里溯溪时遇到的那些碧玉样的潭。周围的山峰树木、厚重的老厂房、轻灵的新建筑,都倒影在水池里,现代的构图,透着中国人传统的天人合一诗意栖居的梦想。

水池里还经常能看见这对鸭子,据说从开业起就住在这里了,它们或是自由地游弋,或是踱步上岸慵懒地晒太阳,在舒适宁静的气氛里添加了一份活泼的乡野气息,难怪很多住客们都对它们念念不忘。

酒店里另一片让人迷恋的水是那个著名的泳池。泳池边保留了当年糖厂码头卸货的工业桁架,宛如古罗马立柱一般高大端庄, 又透着几分沧桑。

泳池是架空的,走到尽头,便是漓江。

便是这样甲天下的画卷。

书童山还在那里。

糖厂的老厂房基本都改造成了公共空间:餐厅、酒吧、咖啡厅、画廊、图书馆、放映室、商店等等。

原来的压榨车间现在是酒吧, 车间里用来流淌糖汁的沟槽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吧台是下沉式的, 被粗犷沉重的沟槽包围着;
整个酒吧大部分空间都是留白,没有摆放太多家具,凸显出旧厂房的空阔高大,有一分现代感的高冷不羁,又有一分让人感慨世事沧桑的怀念。

画廊里悬挂着画家刘传宏的作品和一些老照片、老印刷品,都是跟当地的历史相关的。画廊也是空阔的风格,独坐这里看书或者一两个密友聊聊天都很不错。画廊的隔壁是电影放映厅,周而复始的放着一部俄罗斯黑白片《乡愁》。 这部电影里有个画面是意大利托斯卡纳的圣加尔加诺修道院的废墟,据说正是那个画面激发了业主在糖舍泳池边保留工业桁架的灵感。


民以食为天,对客人们来说,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恐怕就是餐厅了。 敞亮的餐厅由从前的冶炼车间改造而成, 落地窗外是向山而坐的露天吧台。餐厅的上方还有两组有趣的现代雕塑,一边是一对夫妻正在攀岩,另一边是爷爷奶奶带着两个孙辈在观望。

平心而论, 糖舍的菜式颜值不错,味道还不足以惊艳我的舌头。不过,这样的环境气氛,本身就”秀色可餐“了。桂林菜本身是很好吃的,如果酒店能挖一两个本地知名厨师过来增加些经典的桂林菜式,便是完美了。餐厅的蔬菜极为新鲜,据说都来自酒店里的菜园子,倒是契合了欧洲近些年来备受推崇的
“零公里饮食”的概念。早餐相当丰盛,半自助的,有自选的也有点餐的部分, 唯一的遗憾是米粉不够“桂林”。

糖舍时刻都美, 最美是夜色。那天吃完晚饭走出餐厅, 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


灯光勾勒下的新建筑轻盈空灵得仿佛水晶宫一般,
景观水池中的倒影连接起了新旧建筑。漓江上正在上演《印象刘三姐》,演出的灯光不断变化,把水池周围的山峰照得仿佛神话电影的背景。

泳池边正在举办电声音乐会,激情的现代节奏给古典画意的山水带来新鲜的感觉。

那天碰巧满月,我独自站在水池边目睹了一轮圆月从对面山坳里升起的全过程,觉得恍如置身一个宁静却又辉煌的梦境里。
电影《盗梦空间》里说,人的梦有好几重, 糖舍的梦境也有好几重,有老工业建筑带来的怀旧梦,有充满设计感的现代建筑带来的前卫梦,还有清丽的山水与舒适的住宿环境交织成的天人合一的梦。
也就是那时候我意识到,糖舍不再是阿丽拉了,但糖舍还是糖舍。糖舍的灵魂,在那些承载着记忆的老糖厂砖瓦里,在那些独具匠心的现代建筑里,在三百六十度无处不在的秀丽山水里,这些在,糖舍就还是那个独一无二的糖舍, 还是那个漓江畔的筑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