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意大利克雷蒙纳小提琴世遗 |
熟悉我的老朋友都知道,我是个小提琴迷。2008年我写过一篇《琴声带我去克雷蒙纳》, 是我所有博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篇。
先给没有看过旧博文也不熟悉克雷蒙纳的朋友们做个简单科普吧:克雷蒙纳是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大区的一座古城,以传统的小提琴制作技艺闻名于世。历史上制琴大师如阿玛蒂(AMATI),斯特拉迪瓦里(STRADIVARI), 瓜奈里(GUARNERI)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创造了无数传奇的人生。电影《红色小提琴》就描述了一把诞生于克雷蒙纳的提琴的传奇故事,而我的偶像、美国小提琴演奏家JOSHUA BELL十一年曾用将近四百万美元的价格买了一把斯特拉迪瓦里的小提琴,他用这把琴录的第一张CD曾连续54周列古典音乐唱片销售排行榜榜首,十一年后那把琴可不止四百万美元的身价了。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克雷蒙纳的传统小提琴制作技艺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四年之后,我第三次来到克雷蒙纳,自然已不满足于流连于街头巷尾以仰慕的目光隔着玻璃猜测那些原木演化为会唱歌的精灵的秘密,这一次,让我们走得近一点,更近一点。
克雷蒙纳,一切都仿佛与几年前一样。这座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小城依旧那么优雅。

大教堂和它的钟楼依旧那么巍峨。
周六广场上有集市,各种吃的用的令人眼花缭乱。不过这一次我这个集市控并没有迷失其中,因为当地的朋友帮我们约好了去拜访一个提琴制作大师。
大师故事一:融入传奇的外来帅哥

第一眼见到EDGAR E.
RUSS的时候,有一点意外。我以为大师都是白发苍苍、满手青筋、戴着老花镜的,可眼前这个男人那么年轻那么......挺拔英俊。而且,意大利虽然满地好看的男人,可是EDGAR的好看跟意大利男人不一样。一打听,果然,这是个“外来户”。
EDGAR 生于奥地利, 1984年, 17岁的EDGAR离开了父母家庭,只身来到心目中的圣地克雷蒙纳,到著名的提琴制作国际学校学习。是的,所有的克雷蒙纳的提琴大师都是从专门的学校里毕业的,在那里,他们学习不用任何机械或半机械设备,以纯手工的方式按照数百年前的传统制造乐器。毕业之后,EDGAR去了美国,迅速在那里建立起了自己的声誉,二十出头就成为了制琴大师。1990年,他回到克雷蒙纳,一直呆到现在。虽然他不断抱怨意大利的税收太重,在这里做生意实在太难,可是作为一个制琴大师来说,哪里能比克雷蒙纳更让你具有归属感和荣誉感呢!所以,奥地利人EDGAR看上去要在这里扎根下去了,虽然抱怨的调皮话不断:)
走进大师的工作室就是走进了琴的世界,墙上挂的、桌上摆的、地上站的, 到处是提琴。
EDAGR亲自向我们演示了小提琴的制作方法,当然,只是演示一小部分,因为一把小提琴有七十多个构件,每一个构件都是从木块开始,经过手工造型、雕刻、打磨等漫长而复杂的步奏才能成型,然后还要组装、进一步打磨、上漆等等。一把大师级提琴通常需要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事实上,即使某位大师会魔法能够一夜变出一把提琴也没有用,当地的斯特拉迪瓦里制琴师协会规定一个大师一年最多只能做15把大师级提琴,以保证提琴的质量和当地提琴的声誉。

EDGAR不仅是一位充满艺术气息的大师,也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扩展自己的买卖:除了亲自制作提琴外,他还招收徒弟,在他的监制下制作品质优良而价格经济的提琴。他为此特意开创了一个"LINEA
MACCHI"系列,用于满足那些希望以更为经济的价格拥有克雷蒙纳手工小提琴的音乐家们。

相对于意大利大师们更为清高和传统的艺术家气质,EDAGR更具有现代生意头脑。他在YOUTUBE上有自己的账号,播放一系列优雅迷人的视频,介绍自己的小提琴制作工艺。他甚至还做香水,品牌就叫“VIOLIN”(小提琴),香水瓶的造型简洁优雅,跟提琴的气质很吻合。
EDGAR很健谈。他告诉我们他拍过一个广告,全裸直立正对镜头,仅以一把提琴挡住要害,他说日本客户都不懂得欣赏这个广告,认为很色情,可是他的中国客户都很喜欢,认为很棒很艺术。
广告出名后,很多人以为他是同志,“我不是,我是直男”,他强调。
除了制作大师级提琴和监制经济型提琴外,EDGAR还复制古代名琴。这是他复制的一把瓜奈里小提琴,已经快完工了,看上去相似度很高。我问EDGAR你怎么复制这些古提琴呢,没人会借给你价值几百万欧元的琴让你拆开研究吧?EDGAR说,有很多展览可以看到这些琴,还有很多书籍资料介绍这些琴的细节,他在复制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做到从木头的选择、到制作的工艺到油漆的配方以及所有的细节都跟原作一样。这样的复制品也很昂贵的。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EDGAR的工作室,勾勒出一把大提琴的部件轮廓。记得电影《红色小提琴》每每用提琴暗喻女人的身体,这样的曲线,只有最优雅而又最性感的女人才能与之匹敌吧。

EDGAR的展示厅里有各种大中小提琴和低音提琴。EDGAR卖过几把顶级提琴给中国的军乐团,也去过中国。谈起那次经历,他言语中颇有些调侃。我说跟他说,那是因为我们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你也许认为中国人花在吃饭上的时间比花在选琴的时间多,可是中国人认为请客人吃饭是表示友好,吃饭是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意大利人不也是这样的么?
EDGAR说,这倒是,至少中国人非常明白他们要什么,虽然他们选得很快,但是选出来的结果让人很吃惊,全是顶级精品;而日本客人的品位则难以琢磨,他们从来不说行也不说不行,你很难知道日本客人想要什么。
我在EDGAR的展示厅里还看到这样一个特别的小东西,大师告诉我们,这叫POCHETTE, 是巴洛克音乐时期宫廷流行的一种乐器。因为体积很小,演奏师们可以把它放在口袋里,需要的时候拿出来一边跳舞一边演奏。照片上这把POCHETTA是EDGAR根据一把瓜奈里的原作复制的。
大师故事二:我的街头奇遇记
遇到GIORGIO GRISALES纯属偶然。
那天从小提琴博物馆出来,看看距离晚饭还有挺长一段时间,就决定再到大教堂广场去转转。 GRISALES的工作室就在大教堂旁边一个角上,堪称城里最黄金的地段。工作室的橱窗总是布置得特别有艺术性,不断吸引着过往游客的镜头。我前两次去克雷蒙纳的时候,每次也都会拍CRISALES的橱窗。这次去,发现橱窗的布置更精致了,还多了一套小提琴个部件的制作过程的迷你模型,觉得特别有趣,就凑近了拍。(第二天我的当地导游朋友说,这套迷你模型是大师从中国买的, ”难怪他那么乐意请你进去“, 朋友说。)
我正在忙着拍橱窗,忽然旁边一个正在抽烟的绅士范儿十足的男人说:”你干么要拍我的提琴?“
”是的。“那男人说。 ”
“那你是大师了?”
“别人是这么叫我。”男人不紧不慢地回答。
“你呢,你从哪里来,为什么要拍我的琴?”
我说,我是个中国人,住在意大利,非常喜欢小提琴,拍照是因为我写博客。
“博客? 那是什么?”
“就是在网上写文章。”
“那你应该跟我进来看看。”
于是,我就这样走进了这位大师的秘密小天地。
一进GIORGIO GRISALES的展示厅,我就小小地”哇“了一声,那份古色古香的调调,太是我的菜了。何况,还有满屋子的提琴!
GIORGIO拿出一张黑白照片给我看,上面一大群拿着乐器穿着西装戴着帽子的男人,他说,那是他的长辈们,他出生于一个热爱音乐的大家庭。

GIORGIO GRISALES的工作室局部。
工作室的一面墙上插着大大小小几十把雕琢刀,在我眼里大同小异。 GIORGIO耐心地回答我这个外行的各种白痴问题:这个是平推用力的,那个是向上挑着用的,这是刻大块面用,那个是刻最细的细节用的......
GIORGIO十七岁开始制作小提琴, 至今已经33年了。 他一个人工作,不请任何助手, 只做最顶级质量的提琴。 “经济型提琴中国人已经大量在做了,我再做没有意义。” GIORGIO有着与EDGAR不同的经营观念,他更象一个典型的意大利传统手艺人。GIORGIO过两天也要到中国去,参加上海的乐器展。他说他有个好朋友是中国人,当年一起在学校里学琴的,手艺也非常棒。
GIORGIO非常爱开玩笑,但工作却特别努力。他每周工作七天,一年能做12-14把大师级小提琴,而通常别人一周工作五天,做一把大师级琴要一个多月。 “一把大师级提琴要卖多少钱?” 我问。 “四五万欧元都有,我卖得比别人便宜些。我卖到中国去的, 两万八到三万欧元一把。“
我们一边聊天,
GIORGIO一边忙活着手中快要完工的一把琴。期间两次有游客按门铃,他都走出去说:”对不起,我这里不是景点,不接待游客。“
估计是他的橱窗太诱人,而透过橱窗别人又可以看见显然不是当地人的我拿着相机拍来拍去,于是游客们就被误导了吧。

我们正聊着,门忽然开了,有人不需要按门铃就进来了! GIORGIO看了一眼监控电视,问我:”这是谁?你的朋友?“
我知道他在逗我:”我的朋友怎么会有钥匙, 你的朋友吧?"
来客开始跟GIORGIO对话,我完全听不懂。
GIORGIO说:”他说的什么奇怪的语言?什么奇怪的人物?“
来客从架子上拿出一个琴盒。我问:”您是演奏提琴的?“ 他说:”很多很多年以前拉过,现在不拉了。“ ”那你在这里干啥?“ ”做琴。“ ”做琴? GIORGIO, 你不是说你独自工作么,没有助手的? “ ”他不是我的助手!“ 大师的回答,让让我愈发迷惑了!
”你们俩合作过么?“
”没有! 我才不跟他合作,没法合作,他那把琴做了14个月了,一半都没做到!“
来者不理会大师的调侃,专心地拿仪器一点一点测琴面木板的厚度。想想也真不易啊,琴面是弧形的,用手工做的,却要求各部分厚薄均匀,够难。
”你叫什么呢?我怎么称呼你啊?”
“GIORGIO, 我也叫GIORGIO, 我们俩名字一样!” 后来者回答。
大师GIORGIO玩笑开够了,终于肯告诉我实话,后进来的GIORGIO是哥伦比亚住米兰领馆的外交官,业余时间跟着他学做琴。“他爱上了一个女人,一个意大利女人,可那女人抛弃他了。他让我再帮他找一个,可是他要找跟前面那个一模一样的,我怎么帮得了他!他要找的是一个不存在的女人啊!”
我就站在那里,看着眼前两个GIORGIO忙活着。大师GIORGIO一边给我介绍制琴工艺,一边调侃外交官GIORGIO的爱情,手上的动作纯熟洒脱;外交官GIORGIO沉默不语,眼神专注,动作小心翼翼,仿佛在做一件神圣的事情。
看了好一阵,天黑了,快到我跟朋友们约的吃饭时间了,只好告别。



华灯初上的克雷蒙纳,古建筑的光影编织出万种风情。我就这样挂着大师签名的小卡片,走进了夜色里。
博物馆的布置很艺术也很现代。展厅里利用各种声光手段,形象地介绍克雷蒙纳小提琴的历史。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排象屏风一样的屏幕,用手触摸按钮,屏幕上就会出现介绍小提琴制作过程的视频画面,一个步奏一个步奏的介绍得非常详细。视频的拍摄也非常考究,用光极美,加上动人的琴声,让人在视觉与听觉双重享受的同时又增长了知识,这才是真正的寓教于乐啊!

博物馆中的一把古代提琴的背面, 画满华美而诡秘的花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