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世界文化遗产南斯拉夫内战 |
到克罗地亚旅游,杜布罗夫尼克是不可错过之处。这座位于克罗地亚南方的城市,隔着亚得里亚海与意大利相望,有着辉煌的历史和优美风景,素有“亚得里亚海明珠”之美名。
杜布罗夫尼克古称拉古萨(RAGUSA),最初由罗马人建城。中世纪时,凭借海上贸易得以迅速发展,一度成为亚得里亚海上唯一可以与威尼斯抗衡的城邦国家。不要小看这句话,当年的威尼斯共和国是什么牛角色啊,能跑到小亚细亚去摧毁君士坦丁堡,能打败法国西班牙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组成的康布雷同盟,小小的杜布罗夫尼克隔着窄窄的一衣带水敢与威尼斯叫板,可见当年财力和血性都够充足。
杜布罗夫尼克是座“围城”, 从七世纪起,高大坚厚的围墙就守护着海边的古城。 杜城的城墙被认为是中世纪最伟大的防御系统之一,
现存城墙长达1940米,最高处25米,结构非常复杂。在长达五个世纪的岁月里,它从未曾被敌军破坏过,守护了杜布罗夫尼克的平安与繁荣。
然而,固若金汤的城墙却无法让杜城在现代战中远离摧残。 1991年克罗地亚宣布独立引发了战争。跟波黑、科索沃等地的战争相比,克罗地亚战争不算前南斯拉夫内战中最为惨烈的,却足以让杜布罗夫尼克满目疮痍。当年周边大量居民涌入杜城老城区,以为南斯拉夫联邦的军队不敢拿这座1979年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的古城怎么样,结果是杜城被围困八个月,断水断电没有食品和药品的供应,南斯拉夫军队的猛烈炮火毁掉了这座城市三分之二的建筑。战争结束后,严重受损的老古城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下进行修复,1994年才重新又被收录到世界文化遗产名单里。
还没进城,就先看到这城墙,厚重、连绵、高耸, 低于城墙顶部十几二十米的“深沟”中汽车川流不息。
那样极具震撼力的宏大画面,任我有10-22的超广角镜头也无法收全,只能望城兴叹。
到杜布罗夫尼克一定要到城墙上走一圈,
走在这长度将近两公里的城墙上,感觉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步步都是好风景,你可以从不同角度尽览古城的风采。
城门有两个售票处,我是从靠近最高的碉楼那处上去的。上图中那一片红屋顶上赫然耸立的,就是那座高达25米的碉楼了。
碉楼的真实高度似乎比数据更让人吃惊,站在碉楼顶上,连已经爬到城墙上了的人影都显得那么渺小。
碉楼里的瞭望窗,窗外海阔天空一片蔚蓝,只有老城的屋顶闪着耀眼的金红。
城墙上游人如织。
仔细看城里的屋顶,你可以看到不同的颜色。那些接近深赭石的是旧屋顶,而鲜亮的橘红色是战后修复的。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下,所有重修的屋顶都是用跟古代完全一样的材质。二十年过去了,新瓦片刺目的艳丽在风雨中慢慢变得柔和,随着它们与老屋顶之间渐渐变得和谐,战争的伤痕也在慢慢淡去。
战火无法摧毁所有的生命与美好,又是一个春天,野花在新瓦片间摇曳,诠释着什么叫“生生不息”。
鸽子在数百年前的瓦片上窃窃私语, 衣服们在二十年前重装的新瓦片间静静晒着太阳。 远离了炮火的世界是那么美好。
走在杜布罗夫尼克的城墙上,眼前的画面随着脚步变幻无穷,一路都美得那么惊心。
从城墙上俯瞰杜城的主街道STRADUM。人来人往够热闹吧? 呵呵,告诉你,这算是人少的。我去的时候是五月初,还不算真正的旺季, 但是周末的时候由于有两艘游轮停靠, 即使下着雨,这大街上摩肩接踵的劲头绝对堪比国内黄金周!据说到了八月份,经常会有一天之内四艘游轮停靠....... 远离了战火的杜布罗夫尼克,又变成了克罗地亚旅游的吸“客”石, 不过人太多了真的有点让人无所适从啊.......幸亏,俺在基本没有旅馆的老城里订了一家豪华公寓,就在这条大街边上,清晨和深夜,我总算看到了杜城令人惊艳的宁静景象。
靠陆地一边的城墙总是有红房顶相伴。
临海的城墙则另有一种孤绝巍峨。
暮色降临,城墙上的游人渐渐少了。独立风中,耳边传来低旋的海鸥清亮的鸣叫,更有一种苍茫感。对于这阅过数百年沧桑的石墙,二十年前的炮火也不过是岁月中短暂的一瞬吧?人类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从来都是在血与泪的历史中延绵。
城墙外的小码头,水清可见底,
我住的公寓女主人说,从这里乘船到附近的小岛上看夕阳,是游览杜城最浪漫的内容。可惜我去了三天,下了两天半的雨,没有夕阳,
其他一些游览计划也放弃了,但杜布罗夫尼克,已足够令人难忘。
写了半天,就贴了一堆城墙图片。城里的景象呢,那些精美的建筑,那些精致的生活呢?对不起,篇幅有限,只好等下一篇《浴火重生的亚得里亚明珠(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