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考古纪(三):消失的瓮棺葬

(2006-07-16 19:43:54)
    我不知道在讲述以前是不是应该就探方,隔梁,铲平面,画地层之类的来一次考古术语扫盲。不过如果那样的话,这场讲述就变的有点像教科书了。显然,我不想写教科书,我只想写一种有趣的,让我自己开心,并且能够让大家愿意看下去的生活。
 
    在石首实习时,我的探方旁边是老杨。怎么说呢,我们两个就像一个富翁一个乞丐。我这边一层层挖下去,除了几个灰坑(垃圾坑)屁也没有。老杨那边没挖几层就有一个苕大的祭祀坑,里面那个富啊,满满的全是精美的要命的蛋壳陶(故名思议,像蛋壳一样薄)陶器。领导们全去他的探方里做指导了。我这边就大干快上。指望赶紧把这个方挖完好另起炉灶也弄个富裕的地方过过瘾。
    某日,民工铲出平面,我低头一看,呵,一个黑黑圆圆的印子。用手铲挖了一块出来,夹炭陶。所谓夹炭陶就是一种很粗质的陶器。用黄泥或红泥加炭灰与稻壳烧制而成,比现在那种涪陵榨菜的缸质量差多了。通常用来做瓮棺。在新石器古代,小孩子夭折是比较普遍的,丧葬待遇统统是装在这种粗质的瓮里,房前屋后埋掉或放着。因为陶质太差,这种东西是不可能被完整挖出来复原的,就算复原也没什么价值。想想这样一个破东西要花掉俺至少半天一天的时间做清理,心里粉不舒服。环顾四下无人,我做了一个毁尸灭迹的大胆决定。
    我对民工说,快挖快挖,挖深一点。于是民工拼命挖,累的黑汗水流。挖完,把平面一铲,我的妈呀,黑呼呼的小影子阴魂不散。正想指挥民工再挖一层。承泰老师晃晃悠悠走上了俺的隔梁。低头一看——
某某某,那个黑的是什么的干活。
瓮,瓮棺。
怎么只剩这么一点儿了。
不,不小心挖掉了。
    承泰老师怒气冲冲地走了。过了几分钟,白手套、板刷、竹签从天而降。那个下午,我用发掘国宝的手法对待一只瓮棺的底部,可惜那个底儿也所剩无几了。
    此后的几天,我看到承泰老师就脸红,觉得自己干了一件破坏国家文物的大坏事。后来老程老师对我说,你的手法挺老道的,一点儿都不像实习的学生,倒像做了多年田野发掘的老手,有潜力!
    这话……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是扁呢还是捧。
    不过,我觉得某些时候,本姑娘是胆大包天滴。嘿嘿呵呵吼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