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的鹿类

(2014-09-14 22:01:51)
标签:

旅游

 

中国鹿类一览

 

1、  小鼷鹿  Lesser mouse deer(不属于鹿科动物)

2、  原麝(林麝、香獐)Siberian musk deer

3、  马麝(草坪獐、马獐)Alpine musk deer

4、  黑麝(黑獐)Black musk deer

5、  喜马拉雅麝(黑獐子)Himalayan musk deer

6、  獐(河麂)Chinese water deer

7、  毛冠鹿(青麂)Tufted deer

8、  黄麂(黄 小麂)Chinese muntjac  Reeves muntjac

9、  黑麂(青麂 蓬头麂)Black muntjac

10、菲氏鹿(黑麂子 青麂子)Fea’s muntjac

11、赤麂(吠鹿 印度麂)Indian muntjac

12、 水鹿(黑鹿)Rusa Sambar

13、 坡鹿(泽鹿)Eld’s deer ,Thamin,Brow-antlered deer

14、 白唇鹿(黄臀鹿 白鼻鹿)Throld’s deer

15、 梅花鹿(花鹿)Sika deer

16、 马鹿(赤鹿 白臀鹿)Red deer,Wapiti

17、 麋鹿(四不象)Mi-deer,pere david’s deer

18、 狍(狍鹿 野羊)Roe deer

19、 驼鹿(堪达犴 犴)Moose ,Elk

20、 驯鹿(角鹿)  Reindeer

  

 

原麝  Siberian musk  deer

     有人将麝列为科,也有列为鹿科的一个亚科,本分类阶元的动物仅有一属即麝属,包括原麝、马麝、喜马拉雅麝、黑麝几种。中国的原麝共有五个亚种。

     原麝体重有7-13公斤 北方的体大南方的体小,体毛棕褐分布于东北及大别山的原麝或体带肉桂色斑点,分布于秦岭,四川以西的体色暗,无斑点。颈纹明显。

原麝分布于东北大 小兴安岭、长白山、河北、山西、新疆阿尔泰、皖北、大别山、陕西秦岭、甘肃六盘山、南至广东、广西,西至西藏东部。

原麝栖息生境广泛,从低海拔至4000米的林地,均可生活,多栖于具岩石的针叶,针阔及阔叶林带,以针阔混交林为主。是典型的潮湿森林动物。

夜行,但以黄昏活动为主,地面食物为主,上树采食。是偶蹄类中绝无仅有的现象,平时静卧时间较长,所食植物不下百种,以木本植物枝叶为主,也吃草本植物,喜食女贞、薯叶等。幼麝一年半成熟,孕期180天,多产双仔。常以排尿、排粪及尾腺进行领域标记。每只家域5-7公顷。天敌有狼、豺及一些猫科动物和鼬科动物。

 

马麝Alpine musk deer

   马麝体重9-15公斤,体色棕褐,额顶青灰色。

   主要分布于西部高原山地,见于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四川、云南等地。栖息环境以林缘杜鹃灌丛、阳坡、草甸,阴坡灌丛,均有出没于海拔2000-4000米的山地。

   马麝多为单独活动,晨昏活跃,其他时间静卧于空出的岩石下反刍,遇风雨较少出动,但遇雪照常活动。一头雄麝活动范围在二十多公顷,往返路线相对固定、形成麝道。因此易被猎人下套捕杀。

   食物易植物叶、茎、花及种子为主,喜食苦味的含单宁植物,如山柳、小檗、杜鹃等。

发情交配期在11月至翌年1月,一个月种,雄麝追逐雌麝并用獠牙(上犬齿)与雄麝争斗。雌麝6月份产仔,多为一仔。

 天敌较多,狼、狐狸、猞猁、牧羊犬、青鼬、金雕、草原雕、乌鸦等,均可以对马麝生存造成威胁,而它自己唯一的逃脱方式就是奔跑。

黑麝   Black musk deer

   黑麝小于马麝,体重不足10公斤,浑身黑褐,幼体浅黄有斑,但肢体端部,眼圈色暗,喉、颈部位无斑纹。吻部鼻骨部很短。

   分布于云南和西藏的东南边缘,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针叶林和砾石带。

   晨昏活跃,在林线上的高山草甸觅食,分布区域狭窄,数量很少。

喜马拉雅麝   Himalayan musk deer

   体形较大,重11-15公斤,与马麝大小相似,但头形短宽。上体毛色棕褐,臀部黄白,上下唇和耳内色白,眼圈棕黄,无颈纹。

   主要分布在西藏南缘的珠穆朗玛峰地区,自西吉隆河谷向东至东亚河谷。国外见于尼泊尔和锡金。

  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3900米之间的混交林几林缘上的高山,草甸及混交林带。喜食松箩、苔草、杜鹃等树的叶子及苔藓。

   每年产一胎,每胎1-2仔,约五-六月产仔。

獐   Chinese、water、deer

   形似麝,但身长体高,重约15公斤,冬毛粗厚,呈草黄色,夏毛,细短呈棕红色,无斑纹,初生獐暗褐有浅斑。无角,但雄性上犬齿发达,尾短有毛。

  曾广布于辽东半岛,华北平原及长江两岸,但多已绝迹。如上海。先分布于广东、广西、及江苏盐城,安徽、蚌埠、两湖至沿海多省。特别食江苏沿海、浙江舟山、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

   栖息于河湖两岸的湿地,草洲苇丛及低山坡地。一些地区的獐可根据洪水涨落而有规律地迁徙。

   食性广泛,以苔草为主,亦食木本植物的芽叶,但种子果实的进食比例不高,喜食农田重的豌豆苗、大豆叶、红薯、马铃薯叶。

   獐食鹿科动物中繁殖力最高的种类,每胎产2-4仔,多达7仔,雄獐6月龄成熟,雌獐7月龄成熟,是鹿科动物中生长率最快的动物。6月的獐子体重已占成体重的80%。

  獐平时独处,季节性组群,雄獐在繁殖期有标记行为,以眶下腺和粪尿在草木杆上刮抹。以标志领域。

  母獐有引开入侵者保护幼獐的行为。天敌有豹猫、猛禽及人的猎犬。

毛冠鹿   Tufted deer

    体形似麂,重16-28公斤,毛色青灰,尾外黑内白,因额顶有马蹄形黑色冠毛而得名。雄性有短角,不分叉,长约1厘米。

广泛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山地,北至秦岭,西至藏东,南限北回归线附近、浙江、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湖南、四川、江西、福建、贵州、云南及两广均有分布。

 栖息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河谷等环境,白天多隐于林内灌丛或竹林内,晨昏活动。主食种子植物,以百合种植物居多,在卧龙,以拐棍竹冷竹为食,与大熊猫争食。9-10月发情,晨昏交配,次年5-6月产仔,孕期210天。

 过去皮毛收购中所用的麂皮,有1/3为毛冠鹿的,还包括各种麂(主要是黄麂)的.

天敌有虎、豹、云豹、金猫及豺和黄喉貂,在四川一些中山区,豺已取代日益减少的虎豹,成为毛冠鹿的主要天敌,在浙江分析五堆豺粪,有89%含有毛冠鹿的毛。

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黄麂Chinese muntjac

    是麂中体形最小的一类,故又名小麂。体重仅10-15公斤,雄麂有角,长约4厘米,分小叉。雄性有獠牙,体色棕黄,四肢棕黑,头骨呈三角形。广泛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长江以北安徽大别山、河南西部、陕西秦岭、甘南、川西、云南、台湾及浙江。但未到达海南岛。

   栖息于低山灌丛,特别是林缘多刺的蔷薇科植物丛中。其体矮肢短,便于在灌丛中穿越。“麂皮”主要来自黄麂。

   黄麂以灌木,草本植物叶芽及花籽为食。

   全年均可繁殖,但春夏秋居多主要因植物期便于幼麂隐蔽孕期7个月,每产一仔。寿命约10年。

雄麂在5月龄时长角,但脱角,均在5──6月间,且脱角对其性激素没有明显影响。

有明确的活动范围,雌麂之间不相容,用额腺类尿做标记,并会发出狗一样的吠叫,以保持个体间的联系。

天敌有豹、豺,御敌时几乎不用角、而用獠牙,自卫时可划裂对方皮肤。

黑麂 Black muntjac

   麂类中体型较大者,重21-26公斤,尾长20厘米,尾、背黑色,腹白;额有棕色蔟毛,因角柄长于角冠而有别于其他麂类和毛冠鹿。

冬毛黑色,夏毛棕褐。雄鹿6月龄后长角,2岁是分叉。

分布区域狭窄,仅见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在北纬27.5-30.0 东经117-121.5度之间。以九华山、黄山、石目山、天目山为一个中心分布,另以牛头山、白云山为中心分布。

栖息于山区常绿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混交林或灌丛、茅草中,在同一区域,通常有黄麂、黑麂、毛冠鹿、但很少相遇,黑麂处于位置较高的高山乔灌区,黄麂栖息与400米以下的丘陵灌丛,毛冠鹿居于二者之间。

夏季黑麂上到高山,甚至草甸,冬季下移直至山坡农田,晨昏活动,两性并行,有惊人的游泳能力。以木本植物的叶子为主食,喜食豆类、薯类茎叶。全年可繁殖,天敌有豺、狼、豹猫及黄喉貂。

菲氏鹿   Fea‘s  muntjac

    体重约20公斤,毛色棕黑,体侧更深,四肢近于黑色,尾长,角干长于角柄,以此区别角干短于角柄的黑麂。

    国内仅见于西藏林芝的东久河和波密的易贡河峡谷,以及滇西北的高黎贡山,碧罗雪山。

    栖息于2000米左右的落叶阔叶及针阔混交林的灌丛中,常在溪边树丛和多藤本植物的林间生活,遇惊后,往下坡逃跑,并可游过溪流逃回对岸林中,此举在麋类中不多见。

    由于藏民不杀生,其所分布地区人烟稀少,所以捕猎压力不严重。

赤麂Indian muntjac

   为麂属动物中体型最大者,重25公斤,体毛棕红。角柄特长,明显超过其他麂类的角柄。

   分布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福建、四川、江西及西藏的喜马拉雅山南坡。

   栖息在丘陵及低海拔阔叶林带,多见于灌丛中。

  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3个家族。

  主要采食嫩叶及落地果实,并吃青草,采食时呈之字形慢行,有时进入林缘农田啃食农作物。

  全年可繁殖,孕期210天,雄性12月龄、雌性8月龄成熟,每产一仔。

  无论何时出生的雄麂,换角周期都是同岁的,多在5-7月间脱落。多为单独活动,成体性比例为1:1。

  天敌主要为豺、豹、狼及小型猫科动物。

水鹿Sambar

   水陆体形粗壮,体色棕黑。雄鹿的体重约180公斤,雌鹿150公斤,颈毛长而蓬松,尾长而黑;雄鹿有角,眉叉与主干成锐角,主干的端部分出第二枝。

   水鹿广布我国南方山区,北限青海的果洛、玉树、四川、贵州、湖南、江西、海南、及台湾均有水鹿。

   水鹿栖息于山林、草坡、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杂树林缘地带。春夏多在较高的山地觅食嫩叶,冬季则在较低的向阳背风、人际罕至的灌丛活动,无固定栖息地。喜群栖,常3-5只一群,黑夜活动并凭呼叫联络,活动时边走边食,性喜水,好泥浴,盛夏多到水中游玩,可游出2-3公里远。

   食性广泛,超过牛羊,采食数百种草本和木本植物的茎、叶、花、果。水鹿与其他鹿类一样,有嗜盐习性。雄性3岁成熟,雌性2岁成熟。秋季发情,春季产仔,妊娠期8-9个月,每产一仔。雄鹿在发情期时以角撞击,雌鹿则口咬或蹄击,站起身用前足拍打。天敌有狼、豺、豹,以前是华南虎。已经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坡鹿Eld‘s deer

    体似梅花鹿,但颈、躯干、四肢均细长,雄性体重100公斤,雌性体重60公斤。毛棕红、背中线黑褐,背脊侧有白斑,幼鹿尤其明显。雄鹿具角,眉枝从主干基部向前上方呈弧状伸展,主干则向后上方呈弧形伸展,无大分枝。

    分布仅限海南岛。曾广布群岛,但到20世纪中叶大都绝迹,降至不足百头,分布区缩至白沙、昌江、大田。1976在白沙邦溪和东方大田建立了坡鹿保护区,才开始恢复。

     坡鹿的栖息地以落叶季雨林和灌木、草丛及林缘绿草地为主,年平均气温在24.5C,气温高、日照长。善于奔跑,高度能达到2米,越远达到6米,昼夜均可活动,食性广泛,以草本植物为主食,偏食嫩叶,每日饮水二次。每产一仔,孕期7—8个月,产仔期始于9月、止于1月中旬。发情期在上半年,成年雄性因争斗而死亡高于雌鹿。有集群性,有母子群、母鹿群、雄鹿群、仔鹿群、及混合群,偶有单个雄鹿。在4—6月繁殖期常常50—60头一群。并在晨昏听到雄鹿的吼叫,或泥浴。而雌鹿没有这些现象。

白唇鹿Throld‘s deer

白唇鹿为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是俄国探险家普热尔瓦尔斯基1876年在甘肃发现的。这是一种与水鹿、马鹿相似的大型鹿类,成年雄性重达200公斤,肩高1.3米,成年雌性体重150公斤,肩高1.2米,通体黄褐色,因鼻唇色白而得名,臀斑淡棕色。成年雄鹿角型雄伟,可达1米,有4—6个分叉,蹄子宽大,跑动时与驯鹿、麋鹿相似,发出“卡塔”之声。幼鹿有白斑,半年后消失。

    白唇鹿广泛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西藏及云南北部,是典型的高原物种,生境为荒漠、高山草甸及高山、灌丛,基本是在黄河、长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流域的高海拔地带。

    白唇鹿主食草木植物及柳类灌木的皮、芽。每年5、6月份产仔,每胎一仔,寿命可达19岁,生育期约13年。集群生活,多达200只为一群,包括雌性(含1岁幼鹿)群,雄性群及混合群。雄鹿落角在3、4月份,4、5月份生茸,发情交配最盛期为10月份,妊娠期220-230天。其足关节的响声,恐怕是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这与麋鹿相似。

   畜牧业的发展对白唇鹿的影响很大,人口增长、道路深入、枪支先进都影响着白唇鹿的生存,50年代尚有10万头,现在远远不足这个数量,很多原产地已经无鹿迹。1976年它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梅花鹿   Sika deer

    梅花鹿体态适中,雄重150公斤,雌重100公斤,雄性具角,有四个分叉,眉杈从基部前伸。夏毛棕黄,有鲜明的白斑,冬毛无斑。背中央有褐色纵纹,尾短,臀斑为白色。

    梅花鹿曾遍布中国东部,现仅残存几个地方,四川诺尔盖和红原/江西彭泽;皖南、浙江天目山。东北的野生梅花鹿已在20世纪后期绝迹,现仅存圈养后裔,台湾亚种在40年代绝迹,山西、河北亚种更是有名无实。因此现仅存华南亚种,全国野生数量不过千头。

    梅花鹿多栖息于林间、林缘绿地、坡地和茅草丛、灌丛。采食植物150种左右,树叶青草甚至苔藓均采食,有舔盐习性。

   梅花鹿雄性在夏季生茸,秋季发情。妊娠期约220天,每年5—7月产仔。集群活动,包括繁殖群、母子群、成雄群。在发情期有泥浴行为,并在身上涂尿液,以气味标记等级,自我显示。

   天敌有豺、狼、黑熊、猞猁、豹等,家犬对其也有一定威胁。

   现分布的小种群岛屿化分割,也对其遗传不利。

马鹿Wapiti

    体型巨大,雄性重200—250公斤,雌性150公斤。雄性有角,在角的基部生出眉杈,斜向前伸,主干长,反倾。体毛灰褐,臀斑浅褐。幼鹿有白斑,排列成纹。

   马鹿曾在我国广泛分布,19世纪末还见于山西、河北、现仅分布于东北、宁夏、新疆、甘肃、四川和西藏。我国的马鹿可包括:东北亚种、阿拉善亚种、甘肃亚种、西藏亚种、阿尔泰亚种、天山亚种、塔里木亚种。

马鹿是东北森林草原型动物,森林、河谷、灌丛、草甸及疏林草地均可栖息,它们随着季节的变化而选择生境,由于鹿场的建立,野生的马鹿急剧减少,许多幼鹿被捕捉供饲养。马鹿的食性很广,采食植物多达200余种,各类树叶、枯草均采食。立即界性繁殖,初夏产仔,秋季发情,雄鹿在9、10月份发情高峰时,日夜吼叫,经雄、雄争斗后,形成一雄多雌的鹿群。公鹿在发情期很少采食,雌性则眶下腺张开,摇尾,排尿增多,分泌异味。妊娠期235天,每产一仔,一年后长出不分杈的角,3、4月份脱角。集群生活,一雄占5—8只雌鹿。天敌有狼、豺、虎、熊、猞猁等,近年人为滥捕非常严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麋鹿Pere David‘s deer

   麋鹿体型小于马鹿,颈部较粗壮,角形特殊,主干离头部一段距离处,双分为前后两枝,前枝既眉杈,再分为两个杈,后枝长而直。

   麋鹿之尾比其他鹿都长,雄性长75厘米,雌性长60厘米,末端有丛毛。蹄扁平宽阔,趾间有皮腱膜,行走有声。冬季体毛灰棕,夏毛棕红,幼鹿出生为橘红色,有白斑,6—8周后消失。

   麋鹿主要分布在中国,西至山西襄汾和湖南大庸,北达辽宁康平,南至海南岛;东达上海崇明。野生麋鹿绝迹于晚清时期。从身体结构看,蹄宽适合在泥沼中行走,齿纤弱,适合于采食水草;尾长可驱吸血昆虫。主食为草本植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有“麋食泽草”的记载。麋鹿的前胃很大,耐粗饲。

   麋鹿2岁性成熟。妊娠期九个月,4—5月份产仔每胎一仔,雌鹿分娩时均与群体隔离,之后掩藏幼子2—5天。哺乳半年。圈养条件下易患疾病,是恶性加答儿热。寿命约15岁。目前为一级保护动物,目前,(2000年)国内共有1300头。

狍  Roe deer

   一种小型鹿科动物,体略大于麂,体重25—45公斤,头骨吻部较短,无尾。仅雄性具角,角的三枝几乎等长;冬毛为浅褐色,夏毛棕色。耳长约14厘米;新生幼狍为狐红色,,体侧具三列平行白斑,八个月后全部消失。雄性的区别还有:冬季时,臀部白斑为肾形,雌性为心形,雄性体长和体重超过雌性10%。

    狍产于北方诸省,栖息于山麓间,阔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林缘时其游走采食场所,但极少在此卧栖。20世纪后叶,因森林消失和猎捕压力,狍的数量急速下降。

 狍为典型的强选性采食者,胃容量小,反刍时间短,消化快,采食频繁,新陈代谢高,晨昏前1-2小时采食,白天在灌丛、草丛中休息,秋季夜间亦采食以备越冬积累营养。狍主要采食幼枝、树叶、花蕾、芽孢、也吃蔬菜,大豆谷物。在林中喜欢采食伐后再萌发的杨、柳、柞树的嫩枝。

  一年发情一次,8—9交配,妊娠期位为270天交配后受精卵滞留于子宫,胚泡延迟着床,滞育期达150天,至翌年一月开始发育,六月产仔。每胎多为2仔。三、四月份雄性进攻性很强,种群性比例为1:1,以家族式集群。

驼鹿Moose,Elk

    体型是鹿科动物中最大的,雄性重200-300公斤,鼻骨隆厚,肩峰高出而似驼,仅雄性具角,呈掌状分枝。两性均有喉下颌囊。头长眼小,上唇膨大,有别于其他鹿,无上犬齿,幼兽无斑。

 驼鹿为环北级型动物,分布于欧亚、北美大陆北部,中国是驼鹿分布南界曾至哈尔滨,但现在除新疆北部,阿尔泰有少量外,主要产于大、小兴安岭。为典型亚寒带针叶林动物,多再林中洼地、沼泽活动,或沿河湖的灌丛、草丛、草甸溪流地带,夏季夜间进水避暑,且避蚊虻;秋季交配季节成群进入林间空地。

 驼鹿喜欢食植物嫩枝,主要有柳、榛、杨,夏季吃水草略多。雄鹿8月发情,追逐至10月结束,晨昏吼叫。妊娠期240天,翌年6月产仔。天敌有狼、棕熊,偶尔有猞猁和貂熊袭击幼驼鹿。

汉马自然保区是国内驼鹿栖息条件较好的环境之一,驼鹿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驯鹿  Reindeer

 驯鹿为中型鹿,体重100-140公斤,耳短似马、尾短、蹄圆大雌雄皆生一对角,角分枝复杂。按体色,我国有三种色形。灰褐色(占86%)白花(4.2%)纯白(9.2%)。总体看有三白二黑特点,即小腿、腹部、尾内侧为白色;鼻梁、眼圈为黑色。

 驯鹿是环北极型动物,广布于北纬48度以北的欧亚、北美大陆。中国仅见于大兴安岭西北,其渊源来自贝加尔湖东北的尼不楚上游,鄂温克祖先的所在地。早在唐代,鄂温克人民因沙俄压迫,迁至额尔古纳河右岸,海拉尔一带。

  驯鹿为半野生动物,鄂温克猎民粗放管理,用时找回、用毕纵去,平时只喂食盐不给草料,驯鹿爱吃地衣,苔藓类食物,春夏也吃草、叶,秋季采食蘑菇、树叶、,冬季以石蕊为主,及杨、柳、桦的嫩枝。

九月发情交配,孕期为230天,四月产仔,每产一仔,哺乳半年,寿命可达20年。因近亲及社会原因,中国的驯鹿数量一直仅在千只左右。

 天敌有狼、熊。疾病有结核、肺炎、脑炎等,集中在6—9月份发生,冬季很少生病。

它们耐寒畏热,食苔不食草,亦被称为“四不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保护之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