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鹿科动物
(2014-09-14 21:55:16)
标签:
军事 |
鹿科(共4亚科,即麂亚科、獐亚科、鹿亚科、空齿鹿亚科(美洲鹿亚科),17属约50种。)
獐亚科 Hydropotinae (1属1种)
獐属
河麂体长88—105厘米,尾长6—7厘米,体重为15—20千克。雄兽和雌兽的头上都没有角,但雄兽的上犬齿非常发达,向下伸延,弯曲成獠牙,突出口外。冬季的毛粗长而厚密,呈枯草黄色;夏季的毛细而短,有光润,并且微带红棕色。背部和侧面颜色一致,腹面略浅,全身都没有斑纹。蹄子较宽。尾巴特别短,几乎被臀部的毛所遮盖。
分布于中国东北、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以及朝鲜等地。栖息于江河、湖泊两岸,以及海滨、海岛附近的山坡灌丛、草地和芦苇丛中。性情温和,感觉灵敏,善于隐匿。单独或成对活动。以青草和植物嫩叶为食。发情期为11月到翌年1月。雌兽的怀孕期为168—210天,大约在5月份产仔,每胎产4—6仔。
麂亚科 Muntiacinae (3属10种)
麂属(8种) 婆罗洲黄麂 [Muntiacus atherodes] Bornean yellow muntjac
大麂属
毛冠鹿属 毛冠鹿
毛冠鹿体长82—119厘米,尾长8—13厘米,体重15—28千克。额部有黑色的毛簇。全身体毛为黑褐色,头部和颈部略带灰色。耳尖背面有一个白斑。雄兽头上短而小的角,不分叉,为毛簇所遮盖。
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以及缅甸等地。栖息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混交林中。早晨和黄昏活动。成对。以树叶、杂草、果实和伞菌等为食。每年秋末冬初发情。雌兽的怀孕期为6个月。春末夏初产仔,每胎产1仔。1岁达到性成熟。寿命为9年。
麂属 黑麂(毛额黄麂)
黑麂体长为100—120厘米,尾长18—24厘米,体重21—26千克。通体毛色为棕黑色,额部有一簇呈鲜棕色、浅褐色或淡黄色的毛。尾巴较长,背面为黑色,腹面和侧面为纯白色。只有雄兽的头上有角,很短。
分布于中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栖息于山地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木丛中。早晨和黄昏活动。以植物的叶和嫩枝等为食。全年都能繁殖。雌兽每胎产1仔,产后就可以发情和怀孕,每4年内能产3胎。
麂属 赤麂
分布于中国华南、西南地区,以及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等地。栖息于平原、丘陵、丛林等地带。单独出没,一般在晨昏活动频繁。胆小。以各种青草及嫩枝叶为食。繁殖期不固定,但多在冬季发情交配。怀孕期为6个月,每胎产1—2仔。1~2岁性成熟。寿命为15~17年。
麂属 小麂(黄麂)
小麂又叫角麂、黄麂、黄猄等,是麂类中体形最小的一种,身高约40厘米,体长70—87厘米,体重10—15千克,尾巴较长,为12厘米。脸部较短而宽,额腺短而平行。在颈背中央有一条黑线。雄者具角,但角叉短小,角尖向内向下弯曲。眶下腺大,呈弯月形的裂缝,其后端向后弯曲的浅沟直至眼窝的前缘,其相对的另一端稍向脸部前方的中部略呈“s”形,弯向裂缝的中部。弯月形的裂缝中部深度较两端浅。
小麂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共有2个亚种:(1)指名亚种分布于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湖北、贵卅、云南。(2)台湾亚种分布于台湾省。
麂属
贡山麂体型中等,体长约950-1045mm,尾长9~16厘米,体重16~24千克。仅雄兽具短角。背面体毛主要为暗褐色,体侧和四肢暗黑色。尾巴背面暗褐色,腹面白色。
喜独居或雌雄同栖。营昼夜活动。主食野果、青草和嫩叶。受惊时常发出短促宏亮的吠叫声。生育能力很强,全年繁殖。每胎产仔1-2只。
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北部的高一带黎贡山和碧罗雪山。栖息于丘陵地区灌丛和低海拔阔叶林。
菲氏麂
分布于泰国、缅甸、老挝、越南和我国西藏东南部。国内首次于1982-1983年在西藏自治区的波密县和林芝县获得6号标本(张词祖等,1984);随后在云南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也采得3号标本(马世来等,1986)。至于Sokolov(1957)报道在云南金平县与屏边县附近采得1号标本,但经多次调查未能再证实有菲氏麂(马世来等,1986)。
鹿亚科Cervinae (4属17种)
花鹿属
鹿属
黇鹿属
麋鹿属
麋鹿属
麋鹿体长170—217厘米,尾长60—75厘米,体重120—180千克。四肢粗壮,主蹄宽大,有很发达的悬蹄。尾特别长,有绒毛,呈灰黑色,腹面为黄白色,末端为黑褐色。夏季体毛为赤锈色,颈背上有一条黑色的纵纹,腹部和臀部为棕白色。雌性无角,雄性的角没有眉杈,角干在角基上方分为前后两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后再分为前后两枝,每小枝上再长出一些小杈,后枝平直向后伸展,末端有时也长出一些小杈。
分布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栖息于林地繁茂,水草丰盛的沼泽地带。性好合群,善游泳。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为食。求偶发情于6—7月。雌兽的怀孕期为270天左右,翌年4—5月产仔。2岁性成熟,寿命为20岁。
曾分布于中国东北部及中部,19世纪后半野生灭绝。其后,把在英国私人狩猎地残存的个体,于1956年送给了北京动物园,数量有所增加。从1985年开始实施保护区放养,目前,全世界约恢复到1000至左右。
左图:1年中有半年左右,雌雄分群活动。到了交配期,雄性才于众多的雌性共筑爱巢。
右图:大型鹿种,体长可达2米。
体长183—216公分,肩高122—137公分,尾长22—35公分,角长87公分(雄),体重214公斤(雄)159公斤(雌)
分布:从中国北部到中部的湿地
黇鹿
黇鹿体长120—130厘米,尾长15—20厘米,体重60—90千克。夏季毛色为黄棕色,头部、颈部颜色较深,身体背面有白色的斑点,腹面为白色。冬季毛色为浅灰褐色,脊背呈黑色,没有白色斑点。也有的个体全身体毛呈黑色、白色或棕色。雄兽有角,角的眉杈较大,主干长,先向外,再转向上弯曲延伸,末端呈掌状,并且又向外延伸出许多尖的枝杈。
分布于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地。栖息于森林地带。喜欢结成小群。昼夜活动。善于奔跑。性情机警。以青草和树木的嫩枝叶等为食。每年9—11月发情交配。怀孕期为7.5个月。每胎产1仔。1—2岁达到性成熟。寿命为10—12年。
花鹿属
花鹿属
是印度尼西亚巴韦安岛的固有种,喜好在丘陵地带栖息。体毛褐色,无白斑。从200万年前至今,仅分布于该岛,至19世纪,数量仍较多。到20世纪后半,随着原始林开始被砍伐,从1960年代至1970年代数量骤减。1969年仅存500只,1980年的估计数量为300只。但是,随着保护区的建立,据说现在数量有所增加。
花鹿属
图:因角可做装饰品,皮可制鼓,肉可食用,至今仍在被猎杀。
体长100多公分,肩高60—70公分,角长30公分,体重35—50公斤
分布:菲律宾卡拉莫安列岛
花鹿属
豚鹿体长100—115厘米,尾长20厘米,体重35—50千克。体形较为粗壮,四肢较短。仅雄兽具有三杈形的角,但较细而短小,除眉叉外,主干的远端还分出一个短的第二叉。体毛为淡褐色,腹部为灰色,夏季背部两侧各具有纵行的白色斑点,体侧也有不规则的斑点。
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中南半岛和中国云南西部。栖息于热带地区沿河两岸的芦苇沼泽地中。傍晚活动。单独或呈小群。以水生植物的嫩枝、嫩叶和落地的花、果、根等为食。全年都可以繁殖,但大多在秋冬季节。雌兽的怀孕期为220—235天,4—5月间产仔,每胎产一仔,偶尔为2仔。(可参看《灭绝动物》最后一段)
鹿属
鹿属
白唇鹿体长为100—210厘米,尾长10—15厘米,体重130—200千克。下唇白色,延续到喉上部和吻的两侧。颈长,臀部有淡黄色的斑块。冬季的体毛为暗褐色,带有淡栗色的小斑点;夏毛颜色较深,呈黄褐色,腹部为浅黄色。只有雄兽有角,角干的下基部呈圆形外,其余均呈扁圆状。眉叉与主干呈直角,起点近于主干的基部。主干略微向后弯曲,第二叉与眉叉的距离大,第三叉最长,主干在第三叉上分成2个小枝,从角基至角尖最长可达130—140厘米,两角之间的距离最宽的超过100厘米,分叉有8—9个,各枝几乎排列在同一个平面上,呈车轴状。
分布于中国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栖息于高山草甸、灌丛和森林地带。善于攀登裸岩峭壁。群居。以草本植物和树木的嫩芽、叶、嫩枝、树皮等为食。每年10—11月发情。雌兽的怀孕期为8个月,到第二年的5—7月产仔,每胎产1仔,偶尔产2仔。3岁达到性成熟。
仅生活在中国北部海拔3600—5100米的高原地区,生活状态一直不明。其角自古以来就被当作药材,因价值较高,多为此而被猎杀。1993年报告约有5—10万只,1998年的调查仅有6000只,灭绝的危险度在增加。
体长190—230公分,肩高120—130公分,尾长10—12公分,体重200公斤
分布:中国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
鹿属
美洲马鹿体长为195—275厘米,尾长8—19厘米,体重为240—454千克。体毛主要为赤褐色,夏季颈部、四肢近黑色。只有雄兽有角,分为6叉,在基部生出眉叉,斜向前伸,与主干几乎成直角;主干较长,向后倾斜,第二叉紧靠眉叉。第三叉与第二叉的间距较大,以后主干再分出2—3叉。
分布于美国西北部、东北部和加拿大等地。栖息于森林地带。白天活动。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性情机警,奔跑迅速。以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食。雌兽的妊娠期为249—262天,每胎产1仔。
鹿属
马鹿体长为160—250厘米,尾长12—15厘米,体重为150—250千克。夏毛较短,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冬毛厚密,毛色灰棕。臀斑较大,呈褐色、黄赭色或白色。额部和头顶为深褐色,颊部为浅褐色。颈部较长,四肢也长。蹄子很大,侧踢长而着地。尾巴较短。只有雄兽有角,分为6叉,个别可达9—10叉。在基部即生出眉叉,斜向前伸,与主干几乎成直角;主干较长,向后倾斜,第二叉紧靠眉叉。第三叉与第二叉的间距较大,以后主干再分出2—3叉。
分布于欧洲南部和中部、北美洲、非洲北部、俄罗斯东部、蒙古、朝鲜、尼泊尔和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栖息于针阔混交林、林间草地或溪谷沿岸林地、高山灌丛草甸、干旱灌丛、胡杨林与疏林草地等环境中。白天活动。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性情机警,奔跑迅速。以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食。发情期为9—10月。雌兽的妊娠期为225—262天,每胎产1仔。哺乳期为3个月。3—4岁性成熟,寿命为16—18年。
鹿属
沼鹿身高119—124厘米,体重172—182千克。体毛主要为褐色,背部染有红色,腹面为白色。
分布于印度中部和北部、尼泊尔南部等地。
鹿属
鹿属
梅花鹿体长125—145厘米,尾长12—13厘米,体重70—100千克。夏季体毛为栗红色,无绒毛,在背脊两旁和体侧下缘镶嵌着有许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点。颈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条黑色的背中线从耳尖贯穿到尾的基部,腹部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块,其周围有黑色毛圈。四肢细长,主蹄狭而尖,侧蹄小。尾较短,背面呈黑色,腹面为白色。雌兽无角,雄兽角上共有4个杈,眉杈和主干成一个钝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离较大,位置较高,主干在其末端再次分成两个小枝。主干一般向两侧弯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横抱,角尖稍向内弯曲。
分布于俄罗斯东部、日本、朝鲜和中国等地。栖息于森林边缘和山地草原地区。群居。性情机警,行动敏捷。奔跑迅速,跳跃能力很强。以乔木、灌木的嫩枝叶和草本植物为食。每年8—10月发情交配。妊娠期为230天左右,产仔于翌年5—6月,每胎产1仔,少数为2仔。哺乳期为2—3个月。1.5—3岁性成熟,寿命约为20年。
琉球梅花鹿
鹿属
体长100~120厘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100~120千克。耳较小,眼大。四肢较长,蹄小。尾细。体毛粗糙。夏毛为褐色,腹部白色;冬毛比夏毛略浅。仅雄兽具角,叉角的主干分出两个叉。
鹿属
水鹿体长120—220厘米,尾长20—30厘米,体重180—250千克。背部呈黑褐或深棕色,腹面呈黄白色。由颈部沿着背中线直达尾部的深棕色纵纹。尾巴的两侧密生着蓬松的长毛,后半段呈黑色,腹面颜色雪白。只有雄兽有角,角从额部的后外侧生出,稍向外倾斜,相对的角叉形成“U”字形。角形简单,呈三尖形,包括一个眉叉和主干在末端的分叉,最末端的2个叉一般是等长的。主干一般只有一次分叉。眉叉较短,角尖向上斜生,与主干之间形成一个锐角。
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中国西南、华南等地区。栖息于阔叶林、季雨林、稀树草原、高草地等多种环境里。单独或成对活动。昼伏夜出。以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嫩叶、嫩芽、鲜果等为食。繁殖期大多在夏末秋初。雌兽的怀孕期大约为6—8个月,于翌年春季生产,每胎产1仔,偶尔产2仔。2—3岁性成熟,寿命为14—16年。
鹿属
熊氏鹿体长160—180厘米,尾长12—20厘米。体毛为赤褐色。头上有长达80厘米的角,分叉非常复杂而显得十分美丽。
分布于泰国西南部等地。栖息于沼泽地带。清晨和傍晚活动。善于游泳和快速奔跑。性情机警。
由于适合于熊氏鹿栖息的沼泽等湿地的丧失,以及被人类过度猎杀,使它于1931年灭绝。
空齿鹿亚科 (美洲鹿亚科)Odocoileinae (9属18种)
短角鹿属
(墨西哥鹿属)灰倭短角鹿(布氏鹿)[Mazama bricenii] Grey dwarf brocket
狍属
空齿鹿属
草原鹿属
普度鹿属
驯鹿属
马驼鹿属
南美泽鹿属 南美泽鹿 [Blastocerus dichotomus] Marsh deer
驼鹿属
(最新分类系统将空齿鹿亚科(美洲鹿亚科)Odocoileinae下的种重新划分,并重新定名为Capreolinae ,按新分类系统,空齿鹿亚科共分为9属22种。见《鼷鹿科、麝科、鹿科、长颈鹿科动物名录》)
驼鹿属
驼鹿体长为200—260厘米,尾长10厘米,体重450—500千克。体毛棕褐色。鼻子肥大并且有些下垂,上嘴唇膨大而延长。喉部下面都生有一个肉柱,上面长着很多下垂的毛。躯体短而粗。腿细长。尾巴很短。仅雄兽的头上有角,呈扁平的铲子状,角面粗糙,从角基向左右两侧各伸出一小段后分出眉枝和主干,呈水平方向伸展,中间宽阔,在前方的三分之一处生出许多尖叉。
分布于中国西北、东北,以及欧亚大陆的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栖息于原始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成小群活动。以植物的嫩枝条和草本植物为食。8月下旬开始发情,10月结束。雌兽的妊娠期为240天左右,一般在翌年5月末至7月初产仔,每胎产1仔。哺乳期为3个半月。3—4岁达到性成熟。
驯鹿属
驯鹿体长120—220厘米,尾长7—21厘米,体重91—272千克。体毛为灰褐色、白花色或纯白色。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北部,以及亚洲北部、欧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等地。栖息于亚寒带针叶林中。白天活动。每年10月发情。雌兽的怀孕期为227—229天。5—6月产仔,每胎产1—2仔。2—3岁达到性成熟。
狍属
狍体长95—140厘米,尾长2—4厘米,体重30—40千克。全身体毛为棕色或棕黄色。臀部有白色臀盘。雄兽头上有小的角,分三叉,角干多结节。
分布于欧洲、俄罗斯、亚洲中部、蒙古、中国和朝鲜等地。栖息于森林、灌丛和草地等环境中。早晨和黄昏活动。单独或结小群。以树叶、青草、地衣等为食。每年8—9月发情。雌兽的怀孕期为294天。6月产仔,每胎产2仔。13月龄达到性成熟。寿命为10—12年。
空齿鹿属
黑尾鹿体长115—146厘米,尾长12—22厘米,体重30—120千克。体毛主要为灰褐色、褐色或锈红色。脸部、喉部、臀部为白色。尾巴下面末端为黑色。
分布于加拿大西南部、美国西部和墨西哥北部等地。栖息于森林、荒漠等地带。夜行性有时白天也活动。以树叶、嫩枝等为食。每年10—11月发情。雌兽的怀孕期为7个月。夏季产仔。每胎产1—2仔。1岁达到性成熟。
空齿鹿属
白尾鹿体长75—205厘米,尾长10—36厘米,体重22—137千克。体毛主要为褐色。脸部、喉部、臀部为白色。尾巴下面为白色。
分布于加拿大西南部、美国西部和墨西哥北部等地。栖息于林缘、灌丛等地带。结小群活动。以树叶、嫩枝、浆果等为食。雌兽的怀孕期为200天。每胎产1—3仔。寿命为20年。
普度鹿属
普度鹿身高35—38厘米,体重6—8千克。体毛主要为棕色至暗褐色,腹面较浅。头上有短角。
分布于智利、阿根廷等地。栖息于茂密的森林地带。雌兽的怀孕期为210天。
小图:长有不足10公分且不分叉的角
大图:曾经能见到小群体,但最近只能见到个体或是在繁殖期的雌雄成体
体长70—83公分(又说约93公分),肩高25—43公分,尾长3—5公分(又说约10公分),体重7.5—13.4公斤(又说约5公斤)
分布:智利的奇洛埃岛
马驼鹿属
小图:虽犬齿很发达,但不露出口外。
大图:曾见过6只以上的群体,但近年来只能见到单独的个体。
体长145—165公分,肩高80—90公分,尾长10—15公分,体重70公斤
分布:智利,阿根廷
南美泽鹿属
生活在沿河的湿地和沼泽地,是生活在南美洲的最大的鹿,以其长有粗大的角为特征。为适应在柔软的土地上生活,其蹄子的张开幅度可宽大10公分。夏季体毛呈明亮的红褐色,冬季呈暗褐色。个体数量,目前在阿根廷的保护区为2000只,巴西约有41000只,秘鲁已经灭绝,乌拉圭可能在减少,其原因是以获取皮和肉为目的的狩猎,以及湿地的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