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流域,寻找稻作原乡

分类: 杂志内容 |
撰文:朱千华
摄影:杨昶
天峨县六排镇纳洞村,蚂拐节上扮演青蛙形象的村民正在休息。壮族蚂拐节主要流行于红水河流域境内,因壮族把青蛙称“蚂拐”而得名。传说掌管风雨的不是龙王,而是蚂拐女神。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蚂拐,祈求风调雨顺。
中国人一直没有放弃对野生稻的寻找。1926年,中国水稻研究的奠基人丁颖(1888–1964)在广州市郊发现了野生稻,他在1957年《农业学报》上写道:“认定我国栽培稻种是源于华南。”后来,在整个岭南西江流域,经常会有各种野生稻被发现。最近是在2013年,广西百色市西林县足别乡央龙村安怀屯境内,发现了一批罕见的野生稻,高达2.44米,茎呈偏状,最大茎宽3厘米,它们生长在海拔1100 多米处的沼泽地里。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浙江余姚河姆渡所发现的栽培稻,时间为距今7000年左右,一直被视为长江流域稻作文明的代表,但这绝不是栽培稻最早的时间,随着考古发现,湖南道县寿雁镇玉蟾岩所发现的栽培稻、广东英德云岭镇牛栏洞遗址发现的水稻植硅石、南宁贝丘遗址所发现的稻作工具等,同时将栽培稻的历史提前得更为久远。
在生物学领域,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的韩斌课题组运用分子比对技术(即DNA测序技术),于2012年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题为《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的构建及驯化起源》的论文,揭示了人类祖先在神州大地上劳作的踪迹,最后得出结论:“分布于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是最近的亲缘关系,表明广西西江流域更有可能是最初的驯化地点。”
水稻起源,无论是考古界的长江中下游说,还是现代生物学所认为的西江流域说,大都处于同一地域,因为这片区域在先秦时代均属于“百越”之地。百越的地理范围,《汉书·地理志》中有明确的注解:“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即从越南北部至长江下游以南一线。可以这样说:最早驯化野生稻的是上古时代的百越民族。
在先秦古籍中,对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之为“越”。又因部族众多,各有种姓,分为吴越(苏南浙北一带)、闽越(福建一带)、南越(广东一带)、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一带)等,统称百越。西江流域为古代骆越人生活区域。由于这片区域发现的野生稻面积最大,品种最多,基因多样性最丰富,广西已成为水稻基因多样性的研究中心。我在广西农科院采访时了解到,这里有全国最大的野生稻苗圃,共计30多亩,保存了1.5万种野生稻品种。国家种子南宁野生稻圃研究员陈成斌介绍说,在调查野生稻的过程中,他们曾发现5.6米的高秆野生稻。
此前,我从未见过野生稻,而这种史前植物就一直生活在我的身边。我决定一睹芳容。2015年1月的一天,我终于前往南宁市隆安县那桐镇,在上邓村的一处沼泽地里,第一次看到了野生稻。说实话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诗意或美感,它们看上去像河边的杂草:细细长长的绿叶,个头高,向上生长。野生稻谷粒细小,芒长,并不饱满,若不是专家指点,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就是野生稻。
每年农历三月三或清明节,壮族人都会蒸五色糯米饭过节。因用不同的树叶加工成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有五谷丰登之意。在广西的不同地区又称为糇能、乌米饭、青精饭、五色饭、花饭等。
在东兰县,铜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铜鼓是作为神器出现在祈雨、求水、丰收等祭祀活动中。如今红水河沿岸的壮寨,几乎村村有铜鼓,逢年过节,村中喜事,都要打铜鼓以助兴。
水稻种植的过程中,农具的使用必不可少。隆安县由于山地多,水田面积小,大型农业机械无法操作,只能使用传统的小农具。雁江镇那瓜屯有“广西打铁第一村”美誉,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手工打铁技艺。
每年春天,龙胜县进入水稻栽种季节,村民们在水田里进行耕作。特殊的喀斯特地貎使得水田分布毫不规整,多数水田还需要人工平整。首先要清理堰沟,然后引水灌田浸泡、耕田和耙田、最后插秧。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magazine/2016/04/949.html
(预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6年4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