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夏地理
华夏地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53,358
  • 关注人气:9,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丝

(2016-03-31 11:30:50)
分类: 杂志内容

撰文:陈实

摄影:孙晓东

花丝
花丝工作室中,年轻的学徒们正在制作金银小配件,完成基础组装工作。他们师从姚迎春和其他老师傅,学习传统工艺,投身到了《黄鹤楼》和其他花丝产品的制作中。


    姚迎春捏着根黄色自动铅笔,鼻梁上,400 度的老花镜沉甸甸的。他拂开面前那堆银制花丝掐件,仔细比照《黄鹤楼一层地基院子边框纹样设计图纸》,涂涂抹抹,标记着数据。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大师、国家级传承人,曾是原北京花丝镶嵌厂(2000 年倒闭)制作大型摆件的核心人物。“1958 9 月来的厂子。”姚迎春说。那年,他才14 岁。时光荏苒,一晃,他已从业57 年有余。

 

  花丝镶嵌是门古老的手艺。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它诞生于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时代。那时的古人醉心于金银等贵金属的优美色泽,工匠也意识到了金银具有很强的延展性,熔点1064.43℃的黄金可制成0.001 毫米厚的金箔,0.5 克黄金就可以制成160 米长的金丝。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银的提炼、制造和使用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那时,熔点为961.93℃的1克银粒,可以被拉成约2000米长的细丝。

 

  据出土文物可知,当时的工匠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的金银细金工艺:用火反复淬炼,将金银拉成细如头发的丝或捶揲成片再用锤、钳、剪、镊,制作出镂花均匀、疏密一致的艺术品,镶嵌各种华贵宝石。由于采用的都是珍贵材料,加上制作工艺极其繁复,在传统的“燕京八绝”中,花丝镶嵌这门老手艺位居前列。姚迎春要制作的是用于陈设观赏的摆件——四大名楼。

 

设计是灵魂

 

  201565日,汕头市浦江路。潮宏基实业公司工业园6楼,姚迎春花丝镶嵌工作室。白炽灯下,工作室的技术总指导,穿着黑底黄细条纹T恤的姚迎春修改着图纸,灰白的头发日渐稀疏。他胳膊下压着根20厘米长的不锈钢尺,十来张画稿用黄夹子整齐地夹好。

 

  白色绘图橡皮已被他擦秃了。他左手是块绿色几何图形绘图板,右手肘下还压着块白色大三角几何绘图板,随用随取,图上标着黄鹤楼的柱位等建筑信息。他想用花丝镶嵌技艺,将中国的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制作成大型摆件,或许是这辈子最后一个“大件”。

 

 

  这个念头,诞生于2014年春节后。此前,姚迎春带领十多位花丝师傅,历时5年,精心制作了潮宏基首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花丝风雨桥”——目前存世体量最大、工艺最全的花丝工艺珍宝,在海内外的华人圈引起轰动。项目结束后,姚迎春和师傅们意犹未尽,还想再做点什么。与此同时,潮宏基也希望通过新的花丝镶嵌项目,进一步学习和传承这门古老的技艺。

花丝

从图纸到金工细作 姚迎春绘制的花丝剑鞘底稿和他常用的一些工具。每个花丝匠人都有自己独创的制作工具,配合不同的工艺要求,往往有秘而不宣的设计和用法。花丝的一些传统技艺,现在已经渐渐失传了。

花丝

民国花丝宝石发簪

花丝

潮宏基首饰博物馆馆长周臻痴迷于传统工艺,曾带领团队四处拜访民间首饰收藏家,不惜重金购置馆藏。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magazine/2016/03/937.html

 

 

(预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63月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