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夏地理
华夏地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57,066
  • 关注人气:9,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迪纳利国家公园

(2016-03-01 16:12:44)
分类: 杂志内容

撰文:汤姆·克莱因斯 Tom Clynes

摄影:阿龙·休伊Aaron Huey

翻译:王晓波迪纳利国家公园

棕熊母亲带着小熊在迪纳利国家公园148公里长的观景公路上造成了“熊堵”。这条公路每年夏季只对私家车开放5天。


    这里的园警管它叫高峰季——从6月一直到9月初,迪纳利国家公园及保护区每年接待的50万名游客大多数赶着这个时节前来,所以又叫“百日闹腾”。还真是,若在一个仲夏的早晨来到公园的荒野交通中心,站在著名的148公里迪纳利园区观景路的起点上,感觉有点儿像到了曼哈顿的港务局公交总站。扩音器播报着大巴的发车时间,来自许多国家的游客淹没了售票柜台。

 

  迪纳利公园里大多是“巡航”式游客,对山水风景及其丰富生灵的观赏基本是通过大巴窗口进行的。“但如果你想寻清静,也不是难事。”园警莎拉·海斯说。她负责帮助背包客、徒步者作远足前的筹备。“我们有将近250万公顷(2.5万平方公里)辖区,大部分不设路径,动物任意徜徉,只要肯跳下巴士,谁都可以去走。”

 

  我乘坐的大巴驶出时,同车的乘客鼻贴车窗,手按相机,五六种不同的语言交错嘈杂,兴致高昂地猜测着沿路会看到什么动物。我打听了几名乘客的心愿单。“驼鹿!”“棕熊!”“驯鹿!”“狼!”

 

  开到5英里(8公里)标记处,我们看到了一路上的第一只动物。“松鼠!”某个孩子嚷道,惹得全车人笑起来。过了15英里的路标后,变成泥土路了,四周也不再有小汽车。再走一阵,看不见树了。随着阿拉斯加山脉的遥远群

峰浮现于视野,这个荒野国度的规模才初露端倪。司机放慢了车速。“它已经躲了两个礼拜了。”他边说边猛打方向盘,通过一个急转弯。“但今天还蛮有希望……”巍峨的大山于此时隐现,十几个声音叫道:“迪纳利山!”

 

  这座海拔6190米的北美最高峰景色壮美,但在温暖的天气里常常隐身于云雾。在当地说阿萨巴斯卡语支的土著族群中,“迪纳利”这名字意为“高峻者”。1896年,来此地寻找金矿的美国人威廉·迪基给它改名叫麦金利山,向坚决推行金本位的俄亥俄州政客威廉·麦金利致敬(他一年后当选第25届美国总统)。近几十年有人多次试图为它改回原名,都被俄亥俄州在国会的势力挡了下来,直到去年夏天奥巴马政府动用行政权力将之恢复。

 

 

  观赏大山、看棕熊、或许还能见到狼一闪而过,是人们最常举出的造访迪纳利的三大理由。就在2010年以前,游客看到狼的机率还高于看到迪纳利山——夏季后者现身的日子只占三分之一。但自2010年起,游人看到狼的次数剧减。根据一项针对园区大道沿线野生动物观赏机会的调查,2014年观察者只在6%的出行次数中见到狼出没——2010年的数据是45%。园方的生物学家报告说,狼在公园内的分布数量已从十年前的上百只减少到去年的不足50只。我来迪纳利的目的之一就是了解内情。

迪纳利国家公园

大多数游人乘坐公园管理局的巴士走迪纳利观景路。他们常能见到野生动物,但对该公园因之得名的山峰却往往缘悭一面。

迪纳利国家公园

在迪纳利国家公园人迹罕至的僻远高地,一名登山者滑雪经过鲁斯冰川顶部一个湛蓝的小湖。像这样孤高洁净的山坡在园内数以百计。

迪纳利国家公园

“铁溪西”狼群的雌雄家长踏破新雪开路,带领子女奔赴新的猎场。生物学家为这两只大狼挂上了无线电追踪颈环。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magazine/2016/02/921.html

 

(预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62月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唐卡家族故事
后一篇:地下伦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