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家档案:飞越无限

标签:
365 |
分类: 杂志内容 |
- 摄影:玄天
什么时候接触的翼装飞行?目前有哪些代表性的飞行挑战?
2004年我开始滑翔伞飞行,2009年入选中国滑翔伞国家队,同年获得世界滑翔伞锦标赛冠军。2013年在美国结束AFF跳伞课程后开始翼装飞行的学习,当时一共只用了75天,创造了学习翼装飞行最快的世界纪录。每次飞行都是一次对自已的极限挑战。2014年,在云南昭通大山包我进行了一次新线路的挑战,起跳点在海拔3200米左右,距峡谷底部垂直落差大约1800米,峡谷底部最窄处仅约10米左右,飞行距离达到2.1公里。在空中滑翔1分37秒后,我成功降落在峡谷底部,完成了中国人在中国境内的首次低空峡谷翼装飞行。2015年,我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乌日图塔拉挑战8100米高空无氧翼装飞行世界纪录,并完成定点降落。
http://image.nationalgeographic.com.cn/2015/1217/20151217053724680.jpg
http://image.nationalgeographic.com.cn/2015/1217/20151217053553921.jpg
http://image.nationalgeographic.com.cn/2015/1217/20151217053604798.jpg
http://image.nationalgeographic.com.cn/2015/1217/20151217053553921.jpg
http://image.nationalgeographic.com.cn/2015/1217/20151217053604798.jpg
张树鹏略显腼腆,在他穿上飞行服,纵身跃下千米高空之前,完全感受不到这项高危极限运动与他有什么关系,但经历说明了一切:飞行经验12年,飞行小时2000+,七次入选滑翔伞不同项目国家队,十次获得全国冠军,一次世界冠军,目前为止高空翼装和低空翼装飞行次数800+,翼装飞行最快时速达到350公里。对于飞行的意义,张树鹏有自己的感悟,“每一次飞行的高度和速度都在延伸我生命的宽度。”
在8150米高空进行无氧翼装飞行是怎样的感受?
2015年4月,我在内蒙古成功挑战了海拔8150米高空无氧翼装飞行,打破了此前由瑞士人雷莫·朗2014年创造的8000米无氧翼装飞行世界纪录。飞行当天早上5点多搭载热气球开始升空,经过一个小时,当热气球抵达约海拔8150米高度时,氧气的稀薄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因为要在飞行前判断风向,气流等复杂因素,缺氧给我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所以在上面没有做过多的停留,虽然意识很清醒,但高度的急剧变化,带来的耳压,感觉耳朵要炸开了一样。在起跳后的飞行过程中,双手有些不受自己的控制。直到飞行至海拔4000米高度时,缺氧症状才得到缓解。在距离地面800米的高度打开降落伞,最终顺利降落。整个飞行距离超过5公里,翼装飞行时间3分26秒,开伞降落时间1分12秒。
在你几百次翼装飞行中有没有出现过惊险的瞬间?
在这个领域,是不允许出现任何问题的,但各种不确定因素也会导致惊险发生。翼装飞行有太多不可控的地方,在飞行时,人的认知能力很容易变得扭曲。有两次飞行中,因为身体姿势不好,导致我在打开降落伞时,处于身后的尾流之中。当时,整个人都开始旋转,而且旋转速度非常快。我极力控制快速下降的身体,在距离地面仅600
~
700米的极限高度才打开了副伞,副伞打开后,我的身体还转了3圈。还有一次我在美国练习期间,飞行中在做急速俯冲动作之前缺少一个减速的过程,随着当时下坠速度的加快,在落地之前开伞的瞬间形成的巨大冲击力导致伞两边的组带勒住了脖子,瞬间就勒出了血印。当时速度快得一只鞋子都飞了出去,我当时只有单脚落地。幸运的是没有出现事故。出事故的原因,往往都是由于飞行者心态和判断出现问题。翼装飞行是一项危险性很大的运动,但只要你按照这项运动的规律和规矩去做,就不会出现问题。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从事翼装飞行等极限运动的人,都缺乏理智,是疯子,但事实恰恰相反,他们比普通人更热爱生命。
滑翔伞和翼装飞行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这两种飞行状态的装备不同。滑翔伞的飞行器是属于降落伞形式的伞类装备。从滑行过程到降落过程,都由滑翔伞来控制。有效面积大,飞行时间长,飞行速度相对慢;翼装飞行的飞行器是穿在身上的特制服装,在飞行过程中有效面积小,下降速度和飞行速度快,只有在降落时使用降落伞。同时,滑翔伞有一定高度的保障,相对安全,如果犯错,也有时间进行调整。但在翼装飞行的操作过程中,不能有一点点失误。在我看来滑翔伞是慢速的飞行器,可以随心所欲,有着极为自由的感觉。而翼装飞行则不然,当你穿上它以后,你就会感觉自己像一只鸟一样在天空中翱翔,在飞行中你的手臂、腿、脚完全由你自己来控制。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magazine/2015/12/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