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城故事
(2015-07-13 14:47:19)
标签:
旅游 |
撰文 :郭伟民
http://s12/mw690/001k9BnJzy6TNSDQJGrcb&690
老司城城墙 老司城东、西、北三面城墙保存较好,一般残高1~2 米,西北部一些地方高达6米,墙体以岩块、大卵石块垒砌,并以石灰、桐油等胶结,异常坚固,尽显土司宫城的恢弘气势。摄影:马艳丽
老司城城墙 老司城东、西、北三面城墙保存较好,一般残高1~2 米,西北部一些地方高达6米,墙体以岩块、大卵石块垒砌,并以石灰、桐油等胶结,异常坚固,尽显土司宫城的恢弘气势。摄影:马艳丽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清人彭施铎的这首《竹枝词》,形象地记录了老司城极度兴盛时期的情景。永顺老司城遗址位于湖南省永顺县城以东19.5
公里的灵溪河畔,为历史上永顺土司数百年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湘鄂渝黔土家族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情况最好的土司城址。
老司城的建城要追溯到宋代。清代《永顺县志》记载,彭福石宠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袭职土司之职后,常感其治所的地理位置在下溪州,易受辰州约束,于是迁其治于灵溪之福石山。虽可能早至宋代已经建城,但宋元时期,
这个城并不大,也并未显出繁荣景象。它的浮华盛世是在明代,号称“城外三千户,城内八百家,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正如彭施铎所描述的那般盛景。
老司城遗址以中心城址为核心,外围其他遗存沿灵溪河两岸分布,具有整体松散但局部集中的特征。中心城址的遗存沿各级台地随形就势分布,呈现出山地聚落形态。
中心城址范围约19
公顷,主要建筑朝西南,依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形随形就势而建。可分为生活区、衙署区、墓葬区、街市区、本地族群信仰区、中央文教区等,各区域以正街、河街、右街、左街、紫金街等形成的道路系统连通。其中生活区、衙署区为中心城址的核心区域,均由墙体围合。
根据目前发现的资料,老司城遗址年代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现存贵族生活区、衙署区城墙建筑以前。年代下限为明代初年,年代上限为南宋绍兴五年(1135)。
南宋或元代老司城是否是彭氏土司的司治所在,一直是多年考古发掘所关注的问题。通过解剖生活区南城墙,发现在城墙填芯土中有灰砖、瓦当和明代早期的瓷片,在城墙下的文化层中,出土了宋元时期的白瓷片以及花纹砖、筒瓦等建筑构件。表明在明代早期以前,老司城已经有很长的居住过程,而且有高规格建筑的存在,所以地方志上彭福石宠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修建老司城的记载,很可能是信史。
第二阶段:现存生活区、衙署区城墙及相关设施的修造与使用时期。年代从明代早期到清雍正五年(1727)的改土归流。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老司城生活区城墙修建于明代早期,衙署区及老司城周边的大量相关建筑也大多修建于明代,如彭显英建猛峒别墅;彭世麒建颗砂行署;彭明辅建谢圃公署;彭宗舜筑壶窝别墅等。从目前已发掘的紫金山墓葬和周边墓葬的资料看,年代最早的是土司彭显英夫人墓。彭显英袭职在明天顺、成化间。老司城周边石刻题铭的年代主要集中在明代弘治、正德、嘉靖年间。
根据遗迹的叠压关系和出土物,目前可将已经发掘的生活区遗存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始于明早期至明代中期。典型遗迹包括:生活区城墙、城门、主体建筑群,在地层中出土“宣慰使司佳器”的黄釉瓷,为明代早期景德镇民窑产品。也出土了“永乐年制”、
“宣德年制”题款的瓷片。
http://s9/mw690/001k9BnJzy6TNSUQIl2a8&690
双龙首银手镯
永顺老司城遗址东门北面紫金山墓地共有历代土司王及亲属墓冢109座,但考古发掘几乎未出土随葬品,这件双龙首银手镯是公安部门从盗掘者手中追缴的。供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5年7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magazine/2015/07/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