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海龙囤

标签:
旅游 |
撰文 :李飞
摄影 :刘翔

螭首金杯 杨价墓位于遵义市新蒲村,为南宋时期播州第14世土司杨价和他的夫人田氏合葬墓,是杨氏墓地少有的土坑木椁墓。墓葬的规格很高,就连棺材上使用的抓钉,都是用黄金和白银制作,出土80余件精致的金银器及玉器,这件精美绝伦的螭首金杯就出土于杨价夫人墓室。供图:贵州省文物考古所

土司地域图 在土司制最为完备的明代,朝廷先后在西南山区授予大小土司称号数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湖南永顺彭氏统领的永顺宣慰司、湖北咸丰覃氏统领的唐崖司及贵州杨氏统领的播州宣慰司。
公元1600
年春天,一场血战在中国西南边陲开满杜鹃花的山野里激烈上演。八路并发的24万明军将土司城堡海龙囤围得水泄不通,一时矢石如雨,血水横流,满囤哭声,震动山谷。五十余天后,明军终于破囤而入,一举翦灭此前一年起兵反明的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及其党羽,从而结束了杨氏在播州724
年的统治。海龙囤在战火中化为一片废墟。这场战事,正是史称“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役”。《明史》载:“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有史家认为,三大征令明廷元气大伤,是致其灭亡的重要原因。
这是怎样一座城堡,虽偏处西南一隅,却与国运息息相关?
海龙囤雄踞于今贵州省遵义老城西北约30里的龙岩山巅,旧称龙岩囤。这里一蒂孤悬,群山固结,南北环溪,阴深峻险,仅东西各有仄径可上下。杨氏统领播州时,筑囤其上,环山垒墙,东西设关,遂成“飞鸟腾猿不能逾者”。
唐末,播州为南诏所陷,僖宗乾符三年(876),杨端应募入播。
自唐末至明末,从杨端到杨应龙,杨氏统领播州达724 年之久,传27 代30
世。自杨端入播,“杨氏居播十三传,至粲始大”,杨粲曾作《家训》十条,第一条便是“尽臣节”。
公元13世纪,逐渐强大的蒙古在先后消灭西夏和金后,与南宋开始了正面冲突,其所采取的由西而东迂回包抄南宋的“斡腹”之谋,宋宝钓五年(1257),已得大理的蒙军向东挺进逼近播州,情势紧急,杨粲孙杨文上报朝廷,其在1242年提出的“保蜀三策”中“择诸路要险,建城濠以为根柢”防御理念被采纳,理宗遣吕文德入播协助防务,商议“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由杨氏的政治中心穆家川(今遵义老城)至“诸险中为最”的海龙囤凡30里,由海龙囤去“万峰插天,中通一线”的娄山关约40
里,恰是步卒行军一日的距离,于是筑“龙岩新城”,即后之龙岩囤,即海龙囤。
然而蒙军的铁骑尚未践及海龙囤,江山便已易主。
元明时期,杨应龙的先辈是否曾修葺海龙囤,文献无载。万历年间,杨应龙主播时,对海龙囤进行较大规模的修整与加固。并于囤前筑九关,今飞龙、朝天、万安关上杨应龙手书石匾尚存,其中“飞龙关”的落款为“皇明万历丙申岁”,即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应龙在《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中称,其重修海龙囤的目的,是欲使之成为“子孙万代之基,保固之根本”。
谭其骧说播州杨氏:西南夷族之大,盖自汉之夜郎,唐宋之南诏、大理外,无出其右者。杨氏统领播州的数百年间,恰是中国少数民族制度由羁縻之治到土司制度再到改土归流的流变之际,羁縻之治和土司制度在一定历史阶段,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世袭统领播州的杨氏,能“累世恪守忠节”,与中央朝廷保持一致,因而得到了宽松的发展空间,客观上促进了播州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明清时期遵义地域文化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5年7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magazine/2015/07/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