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夏地理
华夏地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7
  • 关注人气:9,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肉食者的困局

(2014-11-17 11:11:50)
标签:

美食

http://s9/mw690/001k9BnJzy6NG1LbErCc8&690
在德克萨斯州阿马里洛市,卡维内斯牛肉包装厂的一台压制机每小时能造出多达2.4万个200克重的汉堡肉饼,供餐饮业使用。美国的人均牛肉食用量比起1976年达到峰值时已降低了40%,但如今的美国人口远非当时可比。目前美国仍是全世界最大的牛肉生产国与消费国。

http://s14/mw690/001k9BnJzy6NG1KZ6Lb5d&690
要是伊莎贝拉·巴托尔能自作主张的话,她恨不得每天都吃个汉堡。伊莎贝拉今年九岁,芝士汉堡里除了番茄酱,什么配料都不要放。妹妹贝翠四岁了,汉堡里的配料样样不缺。在德州奥斯丁市的P. 特里汉堡连锁店,用不添加激素、抗生素的牛肉制成的“全天然”汉堡包也只要2.45美元一个。美国人吃肉很多,但花在食物上的钱只占收入的11%,比其他许多国家都低。

http://s16/mw690/001k9BnJzy6NG1Ocgeb4f&690
牛肉是德克萨斯的一大产业。去年,在该州出生的牛犊达385万头,是人类新生儿的十倍之多。阿马里洛市的“大德州人”餐馆用镶着大牛角的豪华轿车免费接客人用餐,而且设有特惠制度——如果客人能在一小时之内吃完2公斤重的牛排以及杂拌虾、烤土豆、沙拉、面包等配餐的话,这顿饭免单。

http://s4/mw690/001k9BnJzy6NG1NYutla3&690
牛仔们把一头刚满月的牛犊扳倒,准备给它打上标记、预防接种。这是位于德州阿马里洛市东边的JA牧场,创建于1876年,是美国73万家饲育幼牛的企业之一。牛犊一般降生于冬末春初,随母亲觅草而食直到秋天,然后嚼着干草料过冬。尽管大多数牛最后会进入饲养场增肥,但其一生的大半时间是在优游吃草中度过,而且所占用的常是不适合耕种的土地。

http://s6/mw690/001k9BnJzy6NG1OyJc995&690
达拉斯市的“三把叉”牛排馆号称“再现了德州先辈经历过的豪迈生活方式”。母亲节那天,凯德、蒂顿两家人的聚餐以一段祈祷开场。除了两名晚辈选择吃虾,牛排才是席上的王道。近年,牛肉在有些圈子里几乎被视为毒药,而对另一些人群而言,它既是美味又是传统,天底下哪有放弃牛肉的道理。

http://s8/mw690/001k9BnJzy6NG1OzKpVe7&690
像伊兹公司这样的小规模肉品包装厂家一度很多见,但时至今日,82%的美国牛肉都出自每天能处理数千头牛的大厂,而这些大厂分归四家企业管理。哈奇身后放着牛头,留待美国农业部检查员过目,后者会根据牛的腺体等情况判断它有无疾病。在美国,每一头商业屠宰的牛都会接受官方检疫。

http://s11/mw690/001k9BnJzy6NG1OlaqKfa&690
阿马里洛市“伊兹定制肉品公司”的屠宰室里,贾斯丁·哈奇正要取来铁钩,把一头刚被宰杀、剥皮的牛挂起来。下一步他会用电锯把牛从中劈成两片,然后挂在冷冻室中进行为期21天的“干式熟成”以凝聚其美味。

http://s1/mw690/001k9BnJzy6NG1OC6Wc00&690
奥德丽·布希韦、斯蒂芬·博伊尔斯是亚利桑那人,在德州奥斯丁市短暂逗留时,早上八点就去“富兰克林烤肉馆”排上了队,那儿的烤鸡胸每天都卖得精光。他们排到中午才吃上饭。“太好吃了。”博伊尔斯说。美国的密集型禽畜饲养业生产着丰足的肉食,虽然国民的牛肉食用量已经下降,但又基本以鸡肉补充了减少的份额。全球范围内,一切肉类的需求都在上升。

http://s6/mw690/001k9BnJzy6NG1ORRTTb5&690
积攒的牛粪送给农户做肥料,畜栏溢出的污水收集在池塘里自然蒸发掉。养牛业是当地经济支柱。“我们闻到的不是臭味,”德州农工大学经济学家斯蒂夫·阿莫森开玩笑说,“是钱味。”

http://s5/mw690/001k9BnJzy6NG1OVfmIf4&690
现属于尼尼亚·里奇的JA牧场是她曾祖父于1876年创立的,她家里仍挂着一幅赫里福德良种肉牛的英国油画。牧场初创时,德克萨斯州出产的牛经常被运送到中西部的玉米产区,在那里的诸多小型饲养场中增肥。如今则是用火车把玉米从产区运往德州“锅柄”地区的养牛场,比如兰格勒饲养场,该企业用谷物喂养多达5万头牛,每批牛饲养四到六个月。

http://s9/mw690/001k9BnJzy6NG1OVV4A38&690
德克萨斯州登顿市的扎克·哈金斯与女友搬到一起住的时候请了些朋友来庆祝,用新添置的烤架做吃的。主菜只有一样:汉堡肉饼。“想吃素的话,我们有几个大蘑菇。”哈金斯说。他和女友利安娜·杜尔(穿黄短裤者)每隔一两周才吃一回牛肉。鸡肉比较便宜。“但有时我真的就想吃个汉堡。”他说,“它太美味了。”

撰文:罗伯特 ·孔齐希 Robert Kunzig
摄影:布赖恩 ·芬克 Brian Finke
翻译:王晓波

  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境北端被称作“锅柄区域”的高平原地带,长夜将尽,兰格勒饲养场中2万吨活生生的肉开始骚动。治理这座牛肉之城的人类早就起床,已劳作了几个小时。蒸汽从饲料磨房的烟囱中翻腾喷出,卡车隆隆开过畜栏间的窄道,把经过熏蒸、压成薄片的玉米像小河一样注进全长14公里的混凝土槽。
  在一座挨一座拥挤的畜栏中,硕大的头颅从栅栏间探出,扎进食槽。对于此间4.3万头牛中的大多数而言,这又是寻常的一天:吃饱睡好,新长出多达1公斤纹理优美的上等牛肉。但在饲场的最北边,几百头牛正踏上他们的离世之旅;到下午,它们都会被一劈为二,用钩子挂起来。
  肉是杀戮。肉——尤其牛肉——是香烟和悍马车的混合体。为了牛的生命、我们自身的健康乃至地球的健康,我们都该少吃。肉很美味。肉有营养。全球需求量急升自然有其道理,我们必须想办法增加它的产量。
  简而言之,肉——尤其牛肉——已成为激烈争论的中心话题。
  这场争论中谁都不能为别人做主——比如,美国人不能帮生活水平提高后的中国人决定该吃多少牛肉。但我们每个人每去一趟超市,都会挑明自己的个人立场。批评工业化牛肉生产的人士说,该产业令气候变暖、浪费本可用于种粮赈饥的土地、污染和糟践了宝贵的水源——更不消说令数以百万计的牛过着悲惨的囚禁生活,直到身受屠戮。但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清楚牛肉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今年1月,作为长期游走肉食领域之旅的一个章节,我去德克萨斯州图利亚市的兰格勒饲养场待了一个星期。我要为一个基本问题寻找答案:美国人可以随意吃牛肉吗?
  于是我找上了保罗·迪福,卡克特斯饲养公司的首席运营官。该公司运作着“锅柄”地区及堪萨斯州的九家饲养场(包括兰格勒),每年出栏上百万头肉牛。一个周二的早晨,6点45分,我和他并肩而立,看着几十头牛登上卡车。气温逼近零下10摄氏度,牛背上腾起了白雾。牛仔们有的骑马,有的徒步,赶牛走过一条栅栏通道,步上双层货舱的18轮大卡车——17头牛可以填满一层货舱。牛群不会知道它们要去哪儿,然而当领头的犍牛走到坡道顶端,却驻足不肯登车。
  “每周发货一两次,每次装车这几个小时都让人心里不太好受。”迪福说,“要是不明白其中意义,很难做得了我们这一行。”
  一名牛仔机敏地出手,稍加摆布,几秒钟就解除了牛群的堵塞。总重约10吨的鲜货涌进了卡车的上层货舱,然后下层又是10吨。车身摇晃,货舱的空隙中扬出尘土。司机关上卷帘门,爬进驾驶室,驱车穿过饲场。
  我坐迪福的皮卡跟在后面。这一车牛此前所栖居的那座畜栏中,员工们已在开着整平机打理地面,把五个月来积攒的粪便从硬泥地上刮起来。等我们开到饲场大门的时候,卡车已然跑远,直奔阿马里洛市郊的泰森肉类包装厂而去。我们驱车急追。身后的天际开始泛起粉红。
  “如果按1磅牛瘦肉可以做三人份主菜来算,”迪福说,“那么这卡车里的一头牛相当于1800顿饭,这很了不起啊。咱们前面这辆车就装着6万顿饭。”
  经理沃尔特·加里森说,兰格勒饲养场的全职员工有49人,只需7人就能令自动化磨房运转,为4.3万头牛准备一日三餐——总重680吨的饲料。电脑屏幕追踪物流,从磨房一端进去的是生硬的玉米粒,从另一端出来就成了蒸好的薄片。屏幕旁,一块牌子上写着“卡克特斯信条: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将饲料的能量高效转化为最大的牛肉产量”。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在科技辅助下无微不至地伺候好4.3万个瘤胃。
  瘤胃是牛体四胃中最大的那个,迪福赞它是“大自然的奇迹”。它是一个巨大的米黄色球囊,撑起来可以容纳多达150升液体。我在威斯康星州某家小屠宰场里初次见到瘤胃,一个胃就能装满一辆手推车。活牛的左半身大部分被瘤胃占据,它像一口大坛子,牛吃下的食物在里面发酵,构成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释
放的挥发性脂肪酸就是牛的能量来源。我在兰格勒了解到,瘤胃还像一部高性能的赛车引擎,需要由受过高级培训的技师团队频繁维护。
  维护人员的目标是:让尽可能多的能量通过瘤胃,以使牛尽快增重,却又不致生病。反刍动物能消化草,而草基本上都是粗料。玉米粒的成分却以淀粉为主,所含的能量高得多。兰格勒的饲料成品中只有约8%是粗料——磨碎的高粱、玉米秸秆,剩下的都是碾压成片状以利消化的玉米,以及酒精产业输出的废粮渣。
  饲料中还要添加两种抗生素。莫能霉素杀死瘤胃里负责消化纤维的细菌,它们消化玉米效率较低,死掉之后可以让其他在行的细菌增殖。泰乐菌素有助于防治肝脏脓肿,进食热量太高的牛比较容易犯这种毛病。
  以谷物为主食的牛还负有较高的酸中毒风险:酸液会在瘤胃中积累并扩散到血液循环中,使牛生病,严重时会失去行走能力。每头牛的患病风险都不一样。“这在我们的行业中是个让人头痛的问题。”负责监控卡克特斯公司所有养牛场中饲料结构的营养学家肯德尔·卡尔说,“个体差异太大了。我们这儿可不是生产标准化零件的工厂。”
  GPS导航的饲料车向每座畜栏中投放精确的食量,饲料经理阿曼多·瓦尔加斯每天早晨都要调整配给,细致到每头牛加减100克的数量级,尽量保证它们既能吃饱,又不浪费饲料或生病。牛仔们骑马穿过每座畜栏,查看是否有牛的左侧腹出肋痕(说明它的瘤胃没填饱)或者耷拉着脑袋(这是生病了)。卡克特斯公司的兽医卡特·金说,饲场里的牛约有6.5%会或早或迟地生病,大多是呼吸道感染。约1%会在达到出栏体重(一般为550 ~ 650公斤)之前死去......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4年11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the_magazine/main_themes/876.html#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