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水行载舟山行即桥

标签:
舟船汉代石拱桥桥梁 |
分类: 杂志内容 |
撰文:艾绍强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看来老子时代人们出行,主要还是靠脚走路。“行”字似乎早于“走”,出土甲骨文里有“行”字而无“走”字;“行”字原本就是路口之象,其意既表道路,也指代路程、行走、出游。
《史记·
河渠志》开首就是:“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大概概括了古人出行的方式。且不说有没有大禹这个人,夏代有车的说法其实很可疑。毳同橇,如雪橇一样;后人考证“山行即桥”之“桥”,即后世的“轿”,因为汉代还没有“轿”字,“夏禹山行乘桥”——被人抬着走是完全可能的。大禹似乎没有走过桥,桥在早先称为“梁”,战国秦时才有了桥的称谓,汉以后才成为通称。
初民行途全靠脚力,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后则“逢山开路,遇水叠桥”,主动开辟道路且驯服牛马驴驼,借助外力行路当然省事。
路之外最早出现的交通工具和设施应该是舟和桥。横倒在溪流河谷之上的枯木天然成桥,人受启发于是水上架桥,称为“梁”,也合乎形态。
秦汉以前的典籍有许多“梁”的记载,专家考证都应该是木梁柱的简支桥,上世纪70年代湖北江陵古河道出土成排木柱,考证认为是春秋晚期木梁柱桥遗迹,这也是目前发现中国最早桥梁遗址。战国时随着水利建设而大造桥梁,李冰建都江堰时在渠道上架设了不少桥梁;秦始皇则在咸阳渭河上架设了规模宏大的六十八跨渭水桥,长度四五百米,专家推测是石柱或木柱木梁。石柱石梁桥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应该不太广泛,主要受制于铁质工具。两汉到隋唐,木简支桥发展为木伸臂梁,跨度增长四倍之多,石拱桥技术则飞速发展登峰造极。汉代出现石拱桥之后,见载文字的桥梁不再称梁,径直称为桥了。宋代开始,各地大规模造桥,石拱桥普遍,石梁石墩桥更多;木伸臂梁由单跨变为多跨,出现了叠梁式木拱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虹桥即是。至元朝,大部分木桥为石桥代替,多孔长桥已不鲜见。明清两代,中国造桥已蔚为大观,长桥大桥举不胜举。
从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拱桥四大桥型皆已形成,之后历代不断加以发展,隋代李春首创敞肩式石拱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了叠梁式木拱虹桥,北宋创建了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以海生物胶结基石)的泉州万安桥,南宋修建了梁舟结合的广东潮州湘子桥等。然而历代造桥技术都是师徒传承或家族内部口传心授,古文献中关于桥梁建造技术的记载几乎阙如,中国木拱桥、石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疑会对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作为交通工具,舟船的起源不会晚于桥。船在汉代以前多称“舟”,汉扬雄《方言》称“舟,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或谓之舟”,应该是方言不通所致。《山海经》说鲧的重孙番禺“始为舟”,墨子说“工锤作舟”,刘向说“黄帝臣工鼓、货狄刳木为舟”,此外《吕氏春秋》《发蒙记》等对造舟的祖先各有说法,莫衷一是,倒是刘向说的“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和《周易》说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更加靠谱。这当然不可能是某一个人的发明。2002年浙江跨湖桥遗址出土了距今8000多年的小木船,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可见先民使用舟船的历史悠久。从周武王设“舟牧”的记载看,西周时代舟船已经成一定规模了。
春秋战国时期造船与航海业发展迅速,《本竹书纪年》载,越有“戈船三百艘”,士卒“二千八百人伐竹柜为桴”,吴人以“舟楫为舆马”“巨海为夷庾”,吴、越都设置造船工场“船宫”,商船和战船已经分开,战船有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戈船等不同类型。1935年在河南省汲县战国墓出土“水陆攻战纹铜鉴”,纹饰中有船两艘,甲板分上下两层,下层有桨手划桨,上层有兵士击鼓、射箭,由此可以看出当时造船水平已经相当高。
秦人能造楼船,秦征南时有运输50万石粮食的船队,秦始皇多次航行于江河湖海,进行了五次大规模海上巡游,还派遣徐福东渡寻找仙药。汉代造船、航海技术成熟,发明了橹、船尾舵等推进工具,有了横隔舱结构。唐朝舟船采用了先进的钉接榫合的联接工艺,船的强度大大提高,海船可拥有九个水密隔舱,抗沉性好,设有帆和舵,可利用侧逆风行驶。宋代,海船上已经普遍使用指南针用于导航,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出现了十桅十帆的大型船舶,中国造船技术达到高峰。2009年,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对于舟、桥,车的出现比较晚。《后汉书》中“上古圣人见转蓬,始知为轮”,说黄帝见风吹篷转而造车,有点不可靠。出土早期陶器上虽有轮状图案,但不能确定就是车轮;1930年代殷墟出土第一辆车子,应该是时代较早的一种,商周以后车的结构和装饰逐渐完善,西周的车轮结构已有一定的尺寸和比例,当时都是二马驾驭或数马拖拉的独辀马车,战国后期出现了一马驾驭数马拖拉的双辕车。1980年,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两乘大型铜车马,代表了中国古代造车技术最高水平,可惜制造工艺此前并未见于典籍记载。汉魏时期盛行的独轮车,是交通史上一项重要发明。古代乘车是立而不坐,驾车最早用牛,后来贵者用马普通用牛,但在晋代将相亦用牛车。二十四史多有“舆服志”,舆原本是车底,后车底部分由人肩荷而行即谓之轿,但古代都称舆,到南宋才开始称轿,骑马坐轿都是官员贵人,这也是一种行旅的特权吧。
古代地图不普及,一般人无非沿着大小道路行进,但军队、邮传还是有地图和类似于行路指南的文件的,近年出土的汉简里就有邮置道里资料,记的就是汉代从长安到敦煌等地沿路的驿站和路程;民间商旅则大都依据口传的“数地名歌”之类记地名里程以及物产。明隆庆四年(1570),徽商黄汴编辑出版了第一部路程书兼商业指南《一统路程图记》,此后出现许多关于各地风物地标的路程书。而在大海中航行的商船、渔民间,也有类似的东西一直传承,其中《南海航道更路经》就是渔民自古以来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这些资料世代传承,不仅是研究古代海陆交通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贸易、经济等方面的主要资料。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the_magazine/main_themes/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