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中国·把灵魂留下来

分类: 杂志内容 |
撰文:黄永松
《华夏地理》让我讲讲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是个大题目啊,老汉我想了想,就讲讲行脚多年中碰到的三个小故事吧。
1970年我们创办了《汉声》杂志,一直在做中华传统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存工作。1976年的一天,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国小伙子找到了我们办公室。他开口的请求吓了我们一跳,他说看了汉声的报道,他想来学台湾美浓油纸伞制作,而且要从学徒做起。原来他是IBM公司派来的。这下轮到我们好奇心发作了:跨国大公司怎么跟油纸伞联系起来?他告诉我们,IBM虽是精密高科技企业,却最注重手工艺,所以派专家学者把美国的手工艺全部都调查清楚,现在要走出美国的本土以外,要把全人类的手工艺记录下来。
这第一次引起我们的注意:原来精密的高科技公司也注重工艺文化的整理,并从中吸取灵感。非遗也是现代工业的工艺之源。
1981年,汉声出版《中国结》,随后德国一家出版社将出德文版。我们来到了德国,汉声提出希望德文版能附上购买各种手工线绳的商店地址。德方编辑却笑了,他认为完全不需要,因为德国到处都有手工艺店,买线材非常容易——原来德国是世界手工艺最发达的国家。晚宴时间,宾主尽欢。德方总编辑坦诚相告:“中国的历史悠久,手工艺一定非常多,不只有中国结,但是像中国结这样好好整理的不多,汉声应该继续整理好其他各种手工艺。”他笑指汉声编辑身上的相机:“这是德国人发明、制作的世界一流的莱卡相机。汉声是搞出版的,你们的印刷机是不是用海德堡?那也是德国人发明的。”又问,“你们也有很多人开德国的奔驰车吧?”随之,他收起笑容郑重地说,“德国的工业为什么这么好?就是因为德国注重手工艺。一个民族,只要手工艺好,它的手工业就会好;手工业好,轻工业就会好;轻工业好,重工业就会好;重工业好,精密工业就会好。”他又说,“中国替欧美、日本做很多代加工的事情,要知道,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设计,就只能收取微不足道的利润。很多代加工工业制造材料是有剧毒的,那些毒都排流在中国的土地上……”这番话不啻于醍醐灌顶,发人深省。
我一直铭记着这个小故事。
精密工业源自发达的手工艺。当我们的子孙忘记自己祖先精良的手工艺时,我们在现代世界的工业舞台上将永远是一个跑龙套的配角。缺乏手工艺基础,工业技术就没有办法积累,没法发展自己的精密高科技,更没有自己的创新和创意,必须接过人家不愿意要的污染工业。要想超过西方,我们必须找回手艺精神。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深山里。2002年10月,我们在苦苦找寻一门古老的手艺。大家都知道蜡染是用铜刀沾蜂蜡完成纺染图案的,但是更古老的时代,蜡染是用木竹刀沾着木枫蜡。这失传的“竹刀木蜡”技艺据说在瑶族深山中还存在。在一位年轻人帮助下,我们终于找到了他102岁的曾祖母,在她家中买下了一件“竹刀木蜡”制成的围裙。这个围裙是她90岁时做成的。
正准备要上车,老太太冲着我们跑过来,把笔者手上拿的这一块围裙抢回去。她的曾孙又将这块围裙拿回来,曾祖母再次冲过来夺回。看来她肯定不愿卖,我们遂决定放弃。感人的事发生了,倔强的老人第三回走过来,和善地亲自送来这幅围裙。围裙缺了一个角,这是怎么回事?她的曾孙翻译给我们听。老人家说:“剪下一块,把灵魂留下来,身体给你。” 我一直记着老人家的神情,记着她对于造物的感情。
贵州蜡染衣服上的圈圈点点都不是凭空想像的几何图案,而是河,道路,太阳,星辰,黄瓜仔,狗牙板,是蜡染手艺人真实生活的记录与展现,是生命的一部分。这是活的主体的手艺,不是死的客体与物件,更不是被生产、买卖、消费的商品。因此,在非遗保护中,如何连接着失落的文明元素,关注主客体间的微妙互动,从而保持手艺的生命,这是必须特别关注的。
有灵魂的手工艺是生命之本。
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是买卖,不能是功利的利用,更不能是旅游的招牌。因为我们必需对生命尊重。
三个小故事溅起智慧水花,常常在我耳边回响,也愿流进你的心田。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the_magazine/main_themes/796.html

《华夏地理》让我讲讲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是个大题目啊,老汉我想了想,就讲讲行脚多年中碰到的三个小故事吧。
1970年我们创办了《汉声》杂志,一直在做中华传统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存工作。1976年的一天,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国小伙子找到了我们办公室。他开口的请求吓了我们一跳,他说看了汉声的报道,他想来学台湾美浓油纸伞制作,而且要从学徒做起。原来他是IBM公司派来的。这下轮到我们好奇心发作了:跨国大公司怎么跟油纸伞联系起来?他告诉我们,IBM虽是精密高科技企业,却最注重手工艺,所以派专家学者把美国的手工艺全部都调查清楚,现在要走出美国的本土以外,要把全人类的手工艺记录下来。
这第一次引起我们的注意:原来精密的高科技公司也注重工艺文化的整理,并从中吸取灵感。非遗也是现代工业的工艺之源。
1981年,汉声出版《中国结》,随后德国一家出版社将出德文版。我们来到了德国,汉声提出希望德文版能附上购买各种手工线绳的商店地址。德方编辑却笑了,他认为完全不需要,因为德国到处都有手工艺店,买线材非常容易——原来德国是世界手工艺最发达的国家。晚宴时间,宾主尽欢。德方总编辑坦诚相告:“中国的历史悠久,手工艺一定非常多,不只有中国结,但是像中国结这样好好整理的不多,汉声应该继续整理好其他各种手工艺。”他笑指汉声编辑身上的相机:“这是德国人发明、制作的世界一流的莱卡相机。汉声是搞出版的,你们的印刷机是不是用海德堡?那也是德国人发明的。”又问,“你们也有很多人开德国的奔驰车吧?”随之,他收起笑容郑重地说,“德国的工业为什么这么好?就是因为德国注重手工艺。一个民族,只要手工艺好,它的手工业就会好;手工业好,轻工业就会好;轻工业好,重工业就会好;重工业好,精密工业就会好。”他又说,“中国替欧美、日本做很多代加工的事情,要知道,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设计,就只能收取微不足道的利润。很多代加工工业制造材料是有剧毒的,那些毒都排流在中国的土地上……”这番话不啻于醍醐灌顶,发人深省。
我一直铭记着这个小故事。
精密工业源自发达的手工艺。当我们的子孙忘记自己祖先精良的手工艺时,我们在现代世界的工业舞台上将永远是一个跑龙套的配角。缺乏手工艺基础,工业技术就没有办法积累,没法发展自己的精密高科技,更没有自己的创新和创意,必须接过人家不愿意要的污染工业。要想超过西方,我们必须找回手艺精神。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深山里。2002年10月,我们在苦苦找寻一门古老的手艺。大家都知道蜡染是用铜刀沾蜂蜡完成纺染图案的,但是更古老的时代,蜡染是用木竹刀沾着木枫蜡。这失传的“竹刀木蜡”技艺据说在瑶族深山中还存在。在一位年轻人帮助下,我们终于找到了他102岁的曾祖母,在她家中买下了一件“竹刀木蜡”制成的围裙。这个围裙是她90岁时做成的。
正准备要上车,老太太冲着我们跑过来,把笔者手上拿的这一块围裙抢回去。她的曾孙又将这块围裙拿回来,曾祖母再次冲过来夺回。看来她肯定不愿卖,我们遂决定放弃。感人的事发生了,倔强的老人第三回走过来,和善地亲自送来这幅围裙。围裙缺了一个角,这是怎么回事?她的曾孙翻译给我们听。老人家说:“剪下一块,把灵魂留下来,身体给你。” 我一直记着老人家的神情,记着她对于造物的感情。
贵州蜡染衣服上的圈圈点点都不是凭空想像的几何图案,而是河,道路,太阳,星辰,黄瓜仔,狗牙板,是蜡染手艺人真实生活的记录与展现,是生命的一部分。这是活的主体的手艺,不是死的客体与物件,更不是被生产、买卖、消费的商品。因此,在非遗保护中,如何连接着失落的文明元素,关注主客体间的微妙互动,从而保持手艺的生命,这是必须特别关注的。
有灵魂的手工艺是生命之本。
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是买卖,不能是功利的利用,更不能是旅游的招牌。因为我们必需对生命尊重。
三个小故事溅起智慧水花,常常在我耳边回响,也愿流进你的心田。
原文链接: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n/the_magazine/main_themes/796.html

前一篇:冒险家档案: 航行在无边的蓝色
后一篇:衣·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