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史前考古

标签:
文化 |
分类: 杂志内容 |
自1936年杭州古荡和良渚遗址的发掘以来,浙江的史前考古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成果丰厚。
撰文:刘斌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陈明辉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余杭反山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玉琮,上有神人兽面浮雕纹样。 供图:浙江省博物馆
钱塘江以南地区遗址数量较少。2001年至2002年在萧山跨湖桥、下孙遗址及2001年以来浦江上山、嵊州小黄山,龙游荷花山、青碓,永康庙山、太婆山、羊头山嘴、庵山、湖西,武义大公山,金华山下周、青阳山等十余处遗址的调查与发掘,均发现了早于河姆渡文化的遗存,确立了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的命名,年代分别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和8000年至7000年。跨湖桥和上山文化的发现,改变了对钱塘江南岸河姆渡文化单一谱系的认识,是探索浙江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大突破。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浙江发掘了余姚河姆渡、鲻山遗址、田螺山遗址等,丰富了对河姆渡文化的认识,特别是田螺山遗址的发掘,在房屋建筑、动植物与古环境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钱塘江以北地区遗址数量多,文化发展序列较为清晰。马家浜文化遗址的年代距今约7000年至5900年,以嘉兴地区分布较为集中,遗址面积不大,多为几万到十几万平方米,浙江已发掘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包括嘉兴马家浜、吴家浜、湖州丘城、余杭吴家埠等。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4年5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gmchina.com.cn/web/?action-viewnews-itemid-249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