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玉生处

标签:
自然文化 |
分类: 杂志内容 |
撰文:肯尼迪·沃恩 Kennedy Warne
摄影:迈克尔·梅尔福德 Michael Melford
翻译:任瑞洁
它是绿玉之乡,拥有四座国家公园,园内囊括新西兰最高峻的山脉、最绵长的冰川以及最挺拔的森林。它就是蒂瓦希波乌纳穆——毛利语中的“绿玉之地”。
杰夫·马胡伊卡弯下腰。我们踩在河水里,脚边是数以千计的石子,他从中发现了我没能看到的东西。他捏住一块石头的边缘,把它轻轻从碎砾里拎出来——隐藏得几乎天衣无缝。这是块一指长的“波乌纳穆”,也就是绿玉,在阳光下流转着清冷的灰绿色。
他把玉递过来,我抚摸它被河水冲刷出的柔滑表面。“我们民族有个传统,找到的第一块玉不能要,送给你吧。”他说。我灵光一闪:马胡伊卡可是个雕刻大师。于是我把玉交还给他,说:“你在上面钻个孔的话,我就能把波乌纳穆戴在脖子上,让它把我和这片山水连在一起。”
蒂瓦希波乌纳穆,意为“绿玉之地”。1990年,位于新西兰西南边陲的这一地区因其四座国家公园及相邻保护区而获封世界遗产。我的祖国新西兰拥有诸多荒野,蒂瓦希波乌纳穆是我重游最多的,我常去那里呼吸山中的空气,涉水过河,在林中徒步,对它们的美悠然神会。
我和马胡伊卡走在喀斯喀特谷中,身后,雷德山脉在午后的阳光下闪耀着绯红的光泽。河中的波乌纳穆就是从那些山里来的,造就了山脉的地壳运动同时也造就了山中的绿玉。
我们沿河岸缓慢行进,像水鸟一样埋着头,在寻找却又不刻意寻找——毛利人相信,波乌纳穆不是被找到的,而是自己现身的。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轻巧,因为许多绿色的石头都不是绿玉。我发现自己十分擅于搞混这些相似物,它们就像玉石界的铜矿与金矿一样难以区分。
又一次我躬下身子,拣起一块经过审慎挑选的绿色石头。
“这块怎么样,杰夫?是玉吗?”
“不是,”他说,“把它放回去吧。”
毛利族统治这片土地的时候,任何资源都比不上波乌纳穆贵重。它的身价部分源于在被做成工具、饰品之前所需的漫长雕琢,因为其硬度更胜钢铁。埋首玉前的数周甚至数月光阴,让主人的生命融入其中。毛利族有个传统:族人死后以其最珍爱的玉器陪葬,但稍后又将之挖出传给后人。就这样,波乌纳穆穿越时间,成为几代人之间神圣的精神纽带。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4年3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gmchina.com.cn/web/?action-viewnews-itemid-207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