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青花瓷器收藏国宝帮

(2014-03-20 12:21:53)
标签:

文化

分类: 杂志内容

撰文:西风

 元青花瓷器收藏国宝帮
元青花瓷器1929年由英国东方陶瓷专家霍布森发现并公布于世,如现存于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这样的元代青花瓷瓶,上个世纪主要由大英博物馆等西方公私机构收藏,最近十多年才在国内偶有发现。

供图:土耳其驻华大使馆文化新闻处

元青花瓷器收藏国宝帮 

由于仿制古瓷器技术高超,清末景德镇就成为古瓷器高仿品主要产地。现在,曙光路古玩城早市上有许多难辨真假的“古瓷”,这对收藏爱好者的眼力是个巨大的考验。

元青花瓷器收藏国宝帮 

樊家井仿古瓷店的店员用高锰酸钾刷洗瓷瓶进行做旧。


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

  收藏界近十年来一直活跃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人们都称之为“国宝帮”。2006年夏天,经朋友介绍,认识了这个已经存在四年多并迅速发展壮大的群体。几年来,经过深度接触,见识了其中的江湖纷争和所作所为。
  “国宝帮”并不是指那些购买了“类似国宝”的人。普通民众购买几件仿造的“国宝”,摆在家里陈设欣赏或作为礼品送人,他们只是消费者,与国宝帮无关。只有进入收藏界,收藏仿造国宝重器,以收藏家自居的人才有资格称为国宝帮。这个群体的出现和国内收藏热的兴起息息相关。上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馆为了创汇,仿制了一批元代青花瓷器,不料深受日本、我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客商的欢迎。后来,景德镇国营瓷厂开始尝试仿古瓷器业务,为国家赚了不少外汇。80年代中期,景德镇国营瓷厂承包改革,一些胆子大并精通制瓷技术的人另立门户,为港台地区和日本客商仿制古瓷。转眼进入90年代,景德镇的元、明、清仿古瓷器开始进入国外的古董店和古玩市场。大量涌向世界各地的仿古瓷,尤其一直被西方社会看重的元代青花瓷器,让许多国外华侨加入收藏阵营。收藏元青花瓷器的国宝帮始作俑者,就诞生于其中。
  1980年代末,澳籍华人宁志超称其母亲在报纸上看到英国人霍布逊发现的元青花云龙象耳瓶的照片,说自家也藏有两只青花瓶,既然是国宝,能不能捐赠给故宫?于是,宁志超带着“元青花象耳瓶”回国,要捐给故宫博物院。然而故宫专家鉴定其为新仿品,于是宁志超遂发起一个有51名专家学者支持真品的签名活动,其中不乏文物鉴定方面的泰斗和权威人物,如:原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原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陶瓷鉴定家李知宴、原国家鉴定委员会主任孙学海、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等人。
  由于故宫对此捐赠品把关非常严格,最终未能满足宁志超捐献“元青花象耳瓶”的愿望。宁志超不甘心满腔热血受冷遇,为给自己收藏的元青花瓷瓶验明正身,开始了漫长的科技鉴宝之旅。从澳大利亚五龙岗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的测年试验,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常量元素胎分析,再到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李政道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核分析室、同步辐射实验室等进行系统测试:“为了检测,象耳瓶的底几乎成了筛子”。从花甲奔波到古稀,宁志超在“正名”的路上锲而不舍走了近20年。
  宁志超的“遭拒风波”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很多民间收藏爱好者为他遭遇如此“不公正待遇”而愤愤不平。宁志超也不时在媒体上“痛骂”专家不作为。自此,体制内专家和宁志超代表的“国宝帮”形成公开对抗阵营。在他的呼吁和号召下,“初级国宝帮”正式登上中国收藏历史的舞台。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4年3月号)

原文链接:http://www.ngmchina.com.cn/web/?action-viewnews-itemid-20709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绿玉生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