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夏地理
华夏地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53,358
  • 关注人气:9,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梦中国

(2013-02-22 14:26:20)
分类: 杂志内容

摄影:曾年

戏梦中国
“大家注意啦!今天晚上山西黄河蒲剧团为大家演出《玉堂春》。演出就要开始啦,演出就要开始啦!”老演员杨立朝在给观众报幕,他已超过退休年龄,仍在剧团打杂,在乡村剧团,只要声音洪亮即可担任报幕的职务,但还是也要着戏装、画脸谱。

戏梦中国

这是山西蒲县东岳庙庙会上的一次演出。台上的蒲剧演员身着戏服正襟危坐,台下观众看得入迷。从琴师的着装可以看出,演职人员多数是当地百姓。戏曲与宗教是结合的,庙里的神灵此时转换成舞台上的形象,老百姓的诉求在一片香烟缭绕中得以满足。

戏梦中国
乡村剧团虽然小,但总有一两个“台柱”。台柱有时并不是长得特别漂亮,但她化上妆往台上那么一站一唱,台下观众的目光就情不自禁地跟着她转,因此她的收入相对要高很多,文慧就是成都望江剧团的台柱,她正在化妆准备登台。

 

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

  

当庄雪婵开始用人类学的视角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时候,我刚刚完成“三峡”摄影项目。那时是2000年,我背起相机,和她一起走进了中国戏剧的世界。
  庄雪婵与中国戏结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她对北京的地下摇滚乐发生了浓厚兴趣。几年后,《北京的摇滚乐》成了她的人类学博士论文。有趣的是,她用社会人类学的调查方法发现摇滚乐中依然存在着中国传统的礼乐关系。为了更透彻地研究这种关系,她转入了对中国戏剧的研究。我们在北京和上海一起做了些初步调研,很快发现,传统戏剧在大都市中已经衰落,硕果仅存的几家国营剧团也找不到观众。于是我们将视线转向民间戏剧,终于看到许多依然活着的传统地方戏,它们表现出惊人的活力,牢牢吸引着当地众多的民众。
  2001年春节,我们接触到了成都望江剧团,这是一个当时活跃在城市边缘的民间川剧团。在他们中间,我们听到了一个令人兴奋的词汇:火把剧团。这是四川当地在六、七十年代对非官方剧团的统称。说是有两重涵义,其一取火把可以随时点燃和熄灭之意,因此可以躲避检查;其次,这样的剧团也的确是以火把来照明演出的。在这之后的十几年里,我们在数不清的乡村集镇目睹了无数台传统戏剧的上演。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傩戏、川剧、蒲剧、皮影、黄梅戏、采茶戏……香烟缭绕之间竟也是有板有眼,腔调十足。这一切让我们既意外,又兴奋。
  世事严酷,戏剧依然上演。究竟哪里来的如此生命力。这个悬念始终引导着我们,被这支火把带领,我们在中国的乡间看到了人民大众参与的戏剧。这组图片,便是来自2000年至今中国某些偏僻乡村的戏剧记录。——曾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微观世界
后一篇:毒液大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