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志内容 |
撰文:戴维 ·罗伯茨 David Roberts
摄影:弗兰克 ·赫尔利 Frank Hurley
翻译:任瑞洁
莫森听到微弱的哀鸣,心想,那一定来自拖着后面那架雪橇的六条爱斯基摩犬。整个上午一直在前方滑雪探路的默茨突然停下,踩着原路返回,神情警惕。莫森见 状,转身向后看去,只见毫无特点的茫茫冰雪一直延伸到远处,只有自己的雪橇划出的轨迹清晰可见。可是,另外一辆雪橇呢?
莫森跳下雪橇,沿轨迹往回狂奔。突然,一道大裂缝横在面前:宽达3.5米的深沟对面,有两组不同的雪橇轨迹通入沟内;从这边出来就只剩一组了。
那是1912年12月14 日,30岁的道格拉斯·莫森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探险家了。他带领由31名队员组成的澳大拉西亚南极探险队(AAE)深入地球南端的大陆,开始了一段前所 未有的豪迈征程。让斯科特和阿蒙森去比赛谁先抵达南极点吧;他志在探明南极洲的一片延伸3000公里的“未知之域”,采集它的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冰 川学、大气科学和磁学信息,取得极地探险史上最佳的科研成果。
在一处被称作“联邦湾”的小湾边,队员们搭起营房过冬。后来证实,这里是地球上(至少是海平面高度上)风力最强之处,狂风的时速可达320公里,有时甚至能把人给掀翻,然后推着他在冰面上滑行。
探险队派出八个行动小组,每组三人,于1912年11月各乘雪橇朝着所有可能的考察方向出发了。对于自己所在的远东组,莫森选择的组员是29岁的瑞士滑 雪冠军泽维尔·默茨和25岁的贝尔格雷夫·宁尼斯,宁尼斯是一名激情满满、讨人喜欢的英国人,当时正服役于皇家燧发枪团。莫森决心带自己的小组挺进南极内 陆前人未至的深处,与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一年前发现的奥茨高地接力,继续探察地图上没有标明的未知领域。
12月14日上午,旅程已过去了 35天,三人来到距营房将近480公里的某个地点,途中穿越了两座大冰川和数十个隐藏的冰隙——冰面上被雪桥掩盖的深邃裂口。当天午后,默茨举起滑雪杖示 意又出现了一个冰隙;但莫森乘着雪橇顺当地滑了过去,因而判断这只是个小缺口,只向身后的宁尼斯喊出了常规的警示。莫森最后一次回望时,看见宁尼斯在调整 前进方向,不再斜向穿过冰隙,而是径直冲了上去。
接下来,在已然裸露的冰隙旁,莫森和默茨砍掉脆弱的边缘,把绳索绑在身上,轮流到深渊边俯身向下查探。那景象让他们大为惊骇:冰面下50米处,一条爱斯基摩犬躺在雪架上哀鸣,背部显然已经摔断。它身旁绝地还卧着另外一条狗,似已气绝。这道雪架上还散落着几件零碎装备。
宁尼斯和他的雪橇却不见踪影。
三个小时里,莫森和默茨不断朝深渊呼喊,抱着微茫的希望,渴盼听到同伴的回应。他们带的绳子不够长,没法下到深处去寻找宁尼斯。最后,他们不得不接受一 个事实:宁尼斯死了。同他一起逝去的还有组里最重要的装备,包括一顶三人帐篷、六条最棒的爱斯基摩犬、全部狗食,以及队员们几乎所有的口粮。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3年1月号)
摄影:弗兰克 ·赫尔利 Frank Hurley
翻译:任瑞洁
两个男人在暴风雪中俯下身子凿冰,以取得饮用水。从1911年起,这支由澳大利亚出资支持的探险队远征南极,进行为期三年的科学考察工作。在这期间,凿冰是每天必不可少的琐碎工作。

这些爱斯基摩犬经过特别培育,拥有出色的力量和耐力,身覆厚毛能抵御严寒。图为澳大拉西亚南极探险队出征之初,几条爱斯基摩犬拉着雪橇在冰面上前进。探险队最开始有38条狗,最后只有两条活着返回。

一个雪橇小组的队员在向深坑中探视,就在刚才,这条冰隙还被掩盖在雪桥之下。道格拉斯· 莫森带领的小组越过了多条冰隙,直到其中一条吞没了同伴贝尔格雷夫·宁尼斯,连同六条爱斯基摩犬和一些重要装备——包括他们的帐篷和大部分食物。
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

这些爱斯基摩犬经过特别培育,拥有出色的力量和耐力,身覆厚毛能抵御严寒。图为澳大拉西亚南极探险队出征之初,几条爱斯基摩犬拉着雪橇在冰面上前进。探险队最开始有38条狗,最后只有两条活着返回。

一个雪橇小组的队员在向深坑中探视,就在刚才,这条冰隙还被掩盖在雪桥之下。道格拉斯· 莫森带领的小组越过了多条冰隙,直到其中一条吞没了同伴贝尔格雷夫·宁尼斯,连同六条爱斯基摩犬和一些重要装备——包括他们的帐篷和大部分食物。
欣赏本专辑更多精彩图片 >>
莫森听到微弱的哀鸣,心想,那一定来自拖着后面那架雪橇的六条爱斯基摩犬。整个上午一直在前方滑雪探路的默茨突然停下,踩着原路返回,神情警惕。莫森见 状,转身向后看去,只见毫无特点的茫茫冰雪一直延伸到远处,只有自己的雪橇划出的轨迹清晰可见。可是,另外一辆雪橇呢?
莫森跳下雪橇,沿轨迹往回狂奔。突然,一道大裂缝横在面前:宽达3.5米的深沟对面,有两组不同的雪橇轨迹通入沟内;从这边出来就只剩一组了。
那是1912年12月14 日,30岁的道格拉斯·莫森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探险家了。他带领由31名队员组成的澳大拉西亚南极探险队(AAE)深入地球南端的大陆,开始了一段前所 未有的豪迈征程。让斯科特和阿蒙森去比赛谁先抵达南极点吧;他志在探明南极洲的一片延伸3000公里的“未知之域”,采集它的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冰 川学、大气科学和磁学信息,取得极地探险史上最佳的科研成果。
在一处被称作“联邦湾”的小湾边,队员们搭起营房过冬。后来证实,这里是地球上(至少是海平面高度上)风力最强之处,狂风的时速可达320公里,有时甚至能把人给掀翻,然后推着他在冰面上滑行。
探险队派出八个行动小组,每组三人,于1912年11月各乘雪橇朝着所有可能的考察方向出发了。对于自己所在的远东组,莫森选择的组员是29岁的瑞士滑 雪冠军泽维尔·默茨和25岁的贝尔格雷夫·宁尼斯,宁尼斯是一名激情满满、讨人喜欢的英国人,当时正服役于皇家燧发枪团。莫森决心带自己的小组挺进南极内 陆前人未至的深处,与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一年前发现的奥茨高地接力,继续探察地图上没有标明的未知领域。
12月14日上午,旅程已过去了 35天,三人来到距营房将近480公里的某个地点,途中穿越了两座大冰川和数十个隐藏的冰隙——冰面上被雪桥掩盖的深邃裂口。当天午后,默茨举起滑雪杖示 意又出现了一个冰隙;但莫森乘着雪橇顺当地滑了过去,因而判断这只是个小缺口,只向身后的宁尼斯喊出了常规的警示。莫森最后一次回望时,看见宁尼斯在调整 前进方向,不再斜向穿过冰隙,而是径直冲了上去。
接下来,在已然裸露的冰隙旁,莫森和默茨砍掉脆弱的边缘,把绳索绑在身上,轮流到深渊边俯身向下查探。那景象让他们大为惊骇:冰面下50米处,一条爱斯基摩犬躺在雪架上哀鸣,背部显然已经摔断。它身旁绝地还卧着另外一条狗,似已气绝。这道雪架上还散落着几件零碎装备。
宁尼斯和他的雪橇却不见踪影。
三个小时里,莫森和默茨不断朝深渊呼喊,抱着微茫的希望,渴盼听到同伴的回应。他们带的绳子不够长,没法下到深处去寻找宁尼斯。最后,他们不得不接受一 个事实:宁尼斯死了。同他一起逝去的还有组里最重要的装备,包括一顶三人帐篷、六条最棒的爱斯基摩犬、全部狗食,以及队员们几乎所有的口粮。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3年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