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杰弗里·巴托勒特 JEFFREY BARTHOLET
摄影:亚历克斯·马约利 ALEX MAJOLI
翻译:朱珊
希罗多德称埃及为“河流的礼物”,因为如果没有尼罗河水的滋养,这个国家就会变成沙漠荒地。

胡斯尼·穆巴拉克总统下台后数月内,群情激奋的骚乱民众重返解放广场,“军队统治下台”成为持续的口号。

缓缓流淌的尼罗河成为躲避开罗喧嚣街道的去处,尤其是在夜晚。埃及人或沿着小桥散步,或乘坐彩灯小船巡游。
“小偷和暴徒”,出租车司机这样描述我们在阿斯旺开往卢克索的火车三等车厢里将要遇到的人。当心自己的安全,避开那些乌合之众——革命爆发之后,在埃及乡间,这似乎是人们的普遍看法。在火车站,一个守门的警察满脸怒容拦住了我的去路,他嚷道:“外国人不得乘坐三等车厢。不行!”
我的这次旅行是在2011年秋天,同行的是一位埃及同僚哈立德·纳吉,为了报道反政府抗议行动,他已经在开罗度过了200多个日夜。我们此行从远在埃及南部的阿布·辛拜勒前往北部的地中海沿岸城市亚历山大,并在沿途多处逗留,目的是要远离革命的中心——解放广场,去看看埃及其他地方发生了哪些变化。
经过一番争论,四个小时之后总算上了火车,我们赶紧给了售票员21埃及镑,约合3.5美元,买了两张到卢克索的车票,车程需要三个多小时。
我们这节车厢有几块车窗玻璃不是裂的就是碎的,其余很多车窗也大开着,以便和外面的空气流通起来。虽已入秋,天气依然很热,由于没有空调设备,车厢里空气不流通,弥漫着厕所的刺鼻气味,因而必须开窗通风。墙上配电箱的一扇门摇摆着开开合合,消防栓的玻璃已经被打碎,灭火器似乎还是完好的。
一些旅客坐在那一动不动,疲惫的双眼盯着车窗外,不知在看些什么;一些人在打手机聊天;一位妇女牙齿稀疏,身穿一件农民常穿的黑色长裙,怀中抱着的纸板箱里装着三只小鸡,偶尔会有一只小鸡跑出来,扑棱着翅膀咯咯乱叫。
男人和小男孩们在过道里走来走去,兜售纸巾、手表、钱包、针线包、涤纶毯子、装在旧塑料瓶里的冷水、南瓜子、坚果、面包、煮豆子、宗教宣传册和从大锡壶里倒出来的茶。我请人擦了一下满是灰尘的鞋,包括一笔慷慨的小费在内,一共花了5毛钱。一位残疾人用臀部坐在地上拖行,同时举着一只手乞讨。走道对面,一个包头巾的男人指着车窗外棕榈夹岸的尼罗河问我:“你们国家有如此美丽的河流吗?”
随着火车一路疾行,同行的乘客渐渐和我们熟络起来。我们遇到一位宣礼员,他在卢克索附近的一座清真寺负责召集人们进行祷告,还有一位在阿斯旺服兵役的年轻人,他们对于革命似乎感到有些忧虑。对他们来说,解放广场事件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这位宣礼员带着他的妻子和两个小孩一起旅行,他说:“生活不就是要过得安定吗?”他抱怨说,人们觉得生活上缺乏保障,整个经济形势也在不断衰退。宣礼员每月有一份政府开的工资,而其他人则要靠打零工过活,有人每天的收入只有10镑,也就是不足两美元。和很多人比起来,宣礼员可能已算富裕,但他的妻子看上去很忧郁,一路上,她几乎一直用纸巾捂着鼻子,两眼无神地盯着窗外。
(本篇全部图片文字版权归《华夏地理》杂志社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