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志内容 |
作者:罗伯特· D. 巴拉德 让-路易· 米歇尔
编译:王晓波
这艘巨轮于1912年4月14日深夜沉入漆黑的海水,也许还没等到它触底,关于它的传奇已开始疯狂滋长。泰坦尼克号——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轮船——在从英国南安普敦开往纽约的处女航中撞上一座冰山,在三小时内沉没,它携带的约2200名乘客、船员中有1500人随船而逝。
巴拉德早就对泰坦尼克号的传奇神往不已了:爱德华时代过于高涨的技术信心的象征,却被无可违逆的厄运拖进了深渊。他带着新的技术信心踏上了寻找它的旅程。但要锁定它的确切位置,并穿越4000米深不见天日的水域去到它身边,对巴拉德的挑战不啻一次登月。他与美国海军接洽获得资金支持,又与法国的水下考察部门合作,共同实施搜索行动。国家地理学会争得美国杂志界的独家报道权,埃默里·克里斯托夫作为官方摄影师随行。
“大海把它保存得很好。深潜机器人阿尔戈拍摄的画面中,仍看得见甲板上柚木铺板的线条,只是上面落了薄薄一层死去的海洋生物的残屑。随着我们的深潜探测器的闪光灯照射,其他的船体构造一一凸现。从右下方的绞车伸出来的双股锚链,穿过一团纠结的绳缆,通入船头附近的锚链筒。链条之间躺着一条通风道,敞着口,两边分立着绞盘轮。用来固定靠泊缆索的双系缆柱、形似线轴的绞缆机滚筒沿着最下方的左舷栏杆排开。船头最高点装有一只紧急备用锚,躺在它的操作吊杆下面。
(本篇全部图片文字版权归《华夏地理》杂志社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
前一篇:泰坦尼克百年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