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夏地理
华夏地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53,544
  • 关注人气:9,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现泰坦尼克

(2012-04-16 11:46:47)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志内容
作者:罗伯特· D. 巴拉德  让-路易· 米歇尔
编译:王晓波

发现泰坦尼克
那是个寂静、安详的地方,对于这场史上最大海难的遗骸是合宜的安息之所。愿它永远保持这个样子。

发现泰坦尼克
泰坦尼克号的陨落来得过于急促,其崭新精美的内部构造没来得及留下多少影像资料。船尾部头等舱楼梯的侧板和玻璃穹顶都堪称工艺精品,但在船体断裂、沉没的过程中几乎完全毁去。

发现泰坦尼克
考究雅致的房间是A层甲板的阅读室。


    泰坦尼克号沉船的发现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个象征。它证明那个时代的尖端水下探索技术即将把深海世界的无限秘密呈现于世人面前。1985年夏末,罗伯特·巴拉德的“诺尔号”考察船在纽芬兰以南600多公里外的一片北大西洋海域来回巡查,船下拖着的摄像机器人“阿尔戈”最先发现了海底的异常所在。是泰坦尼克号,他找到了。
  这艘巨轮于1912年4月14日深夜沉入漆黑的海水,也许还没等到它触底,关于它的传奇已开始疯狂滋长。泰坦尼克号——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轮船——在从英国南安普敦开往纽约的处女航中撞上一座冰山,在三小时内沉没,它携带的约2200名乘客、船员中有1500人随船而逝。
  巴拉德早就对泰坦尼克号的传奇神往不已了:爱德华时代过于高涨的技术信心的象征,却被无可违逆的厄运拖进了深渊。他带着新的技术信心踏上了寻找它的旅程。但要锁定它的确切位置,并穿越4000米深不见天日的水域去到它身边,对巴拉德的挑战不啻一次登月。他与美国海军接洽获得资金支持,又与法国的水下考察部门合作,共同实施搜索行动。国家地理学会争得美国杂志界的独家报道权,埃默里·克里斯托夫作为官方摄影师随行。
    1985年9月1日,凌晨1点,阿尔戈在海底找到了残骸散落的场区,巨大的锅炉、卷曲的甲板逐一显露,诺尔号向沉船上方驶去——船骸躺在一条海底大峡谷中。巴拉德和同事们出师大捷,欣喜若狂。这发现太引人瞩目,不等诺尔号返回港口,已掀起了一场媒体风暴。他从深海带回的唯一珍宝——照片,在之后若干年里被各方争抢不休。巴拉德归来后,在国家地理学会总部的礼堂作了第一场新闻发布会。而 《国家地理》杂志经过紧张的工作,终于赶着在1985年结束前的12月号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此次发现的重要报道。这只是相关系列文章与电视节目的开场,以及这艘绝世名船在现代世界续写传奇的开端。——马克·詹金斯
    “我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海面以下4公里的深渊里,一艘大船的船头显现出来,细部森然,历历可见。我以前从没见过这艘船——73年来谁也没见过——却熟知它的几乎每一个特点。它就是泰坦尼克号,因撞击冰山沉没于1912年的豪华客轮,与之同葬冰海者有一千多人。
  “大海把它保存得很好。深潜机器人阿尔戈拍摄的画面中,仍看得见甲板上柚木铺板的线条,只是上面落了薄薄一层死去的海洋生物的残屑。随着我们的深潜探测器的闪光灯照射,其他的船体构造一一凸现。从右下方的绞车伸出来的双股锚链,穿过一团纠结的绳缆,通入船头附近的锚链筒。链条之间躺着一条通风道,敞着口,两边分立着绞盘轮。用来固定靠泊缆索的双系缆柱、形似线轴的绞缆机滚筒沿着最下方的左舷栏杆排开。船头最高点装有一只紧急备用锚,躺在它的操作吊杆下面。
(本篇全部图片文字版权归《华夏地理》杂志社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