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坛位于北京天坛公园的南侧,是明清皇帝祭天的场所,圜丘坛才是名副其实的天坛,而祈年殿实为祈谷之所。
圜丘坛有四个门,东、南、西、北分别为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和成贞门,。四座门名称的中间的字取自《易经》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其意分别代表一年中的四季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是天体运转的明显标志,古人从春夏秋冬的四季更迭中体会天体的运动变化,帝王祭天就是祈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昭亨门是南门,门额为满汉双文;北门成贞门是圜丘坛和祈谷坛(祈年殿)的界门,此门额只有汉文不知何故;东门泰元门和西门广利门门额均为满汉双文。门额满汉双文均是汉字在右满文在左(这里说的左右是面对着匾额)。
今天主要说的是东门泰元门的门额。泰元门门额在大门的东侧(东侧现在居民居住),笔者拍照匾额回来放大后观察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虽然匾额刻有满汉两种文字的泰元门三字,但是除此外在匾额上面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出匾额文字的变化:一是满文曾经刻在匾额正中;二是满文也曾刻在匾额的右侧;第三当然就是现在的汉文在右满文在左了。
笔者分析匾额上满文左中右位置的变化应该是这样的,即顺治年对圜丘坛大修时由于满清刚刚入主中原,其对于汉文化还是没有完全融入,所以当时门额上仅在中央位置刻了满文的“泰元门”三字。随着满汉文化间的渐渐融合又将门额中间的满文去除刻上满汉双文,但是为了显现统治者之尊贵,门额的满文刻在了右侧(背对匾额是左侧,左为上)。清中期满汉文化已经完全交融,匾额上文字的左右顺序彰显尊贵已经没有了意义,而且满文读写是从左到右,汉文则是从右到左,为了读看方便,索性匾额上满汉文字顺序也就从了汉俗,即汉文在右满文在左了。
为何匾额留下了字体变更的痕迹,估计也是当年石匠偷懒原有文字没有磨掉就刻上了新字吧,不过倒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历史信息。
圜丘坛四门位置图(民国年地图)
泰元门门额,上面竖条的红色就是满文变化后的遗留

看看细节,满文在右留下红色印记,其间可见到满文刻迹

这个红色疑是明代遗留的“门”字

原来(应该是顺治时期)刻在正中的满文

原来刻在右侧的满文

是“门”字吗?

泰元门砖石结构

泰元门的内墙

砖款:嘉靖五年临清厂精造,窑户□得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