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历代帝王庙有一统雍正和乾隆的“父子碑”,碑阳为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亲撰“御制重修历代帝王庙碑”碑文;碑阴为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御笔“御制仲春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
雍正、乾隆父子皇帝的文字同刻一碑不仅历代帝王庙内有,在京西的石景山首钢院内也同样有一统,名为为“北惠济庙碑”。碑阳为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御制“惠济庙碑”碑文,碑阴为乾隆分别于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和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瞻礼时所作诗句。
惠济庙(也称北惠济祠)建于雍正年,原规模宏大,但现在仅存石碑、碑亭和古柏一株。惠济庙得名于雍正皇帝,其在碑文里说“爰赐庙名曰惠济”。至于为何称为“北”惠济庙应该源于江苏淮阴亦有惠济祠,是乾隆命名,并也为惠济祠题写碑记和七言律诗一首。
北惠济庙现存石碑外有碑亭,碑亭应建于乾隆朝,碑亭南门之上有石门额,上刻“谟肇恬波”,为乾隆御笔。此碑亭四面开有拱门,屋顶造型与众不同,为卷棚悬山,疑为近代大修所为。石碑为龟趺螭首,碑身为十二龙边饰(两侧各四条升龙,上下为二龙戏珠),碑侧雕有龙纹,此雕刻也有与众不同之处:一大一小两条龙从翻滚的波涛中出现,大龙升腾向上,小龙则呈跃跃欲试之状。碑首篆刻“御制碑文”四字,碑阳为雍正亲撰“惠济庙”碑文,碑阴为乾隆“瞻礼惠济祠”诗句。
现将碑阴乾隆诗刻附上,网上查找多为有误,笔者所附诗刻中括号内的字为常见误写。
乾隆北惠济庙诗句:
崇祠依石堰,像设谒金堂。
云壁瞻初度,曦轮居(届)小阳。
河防慎有自,神佑赖无彊。
疏凿非经禹,惟廑永定方。
乾隆癸酉孟冬 初礼惠济祠,因成五言一律以志虔敬
寺碑建雍正,皇考辟神堂。
清晏资垂佑,实枚侐(恤)向阳。
不愆(衍)秩宗祀,恒奠冀州彊。
蒿目一劳计,难言永逸方。
甲申仲春月 礼惠济祠 叠癸酉旧作韵 御笔 (印章)所宝惟闲 乾隆御笔
古柏和碑亭

卷棚悬山顶碑亭

南侧拱门和门额

龙纹边饰门额。乾隆御笔:谟肇恬波。不知为何门额上的拓片没有揭下?

门额拓片,中间为“乾隆御笔”印章

碑之阳

四十五度角看石碑

碑之侧,一大一小二龙升腾

大龙已出水,小龙紧跟随

碑阳雍正御制碑文,点击可看大图

碑首篆书:御制碑文

碑阴,乾隆瞻礼诗句两首

碑阴拓片

文保碑

附碑阳 雍正御制北惠济庙碑文:
永定河古所称桑干河,出太原、经马邑、合雁云诸水奔注畿南。发源既高汇流甚众,厥性激湍数徙善溃。康熙三十七年,我皇考圣祖仁皇帝亲临指授疏导之方,新河既潴,遂庆安澜,爰锡嘉名,永昭底定。立庙卢沟桥北,题额建碑奎文炳耀,河神之封实自此始。
朕缵绍鸿基,加意河务,设官发帑,深筹疏筑之宜。比年以来,永定河安流顺轨,无冲荡之虞,民居乐业,岁获有秋,岂惟人事之克修,实頼神功之赞佑。念石景山据河上游,捍御宜亟,爰命相择善地作新庙以妥神。朕弟和硕怡贤亲王躬往营度,得地庞村之西鼎建斯庙。长河西绕而南萦,峰岭北纡而左骛,控制形胜,负山临流,殿宇崇严,规制宏敞,护以佛阁,界以缭垣。经始于雍正七年冬,役竣复以卢沟神庙。皇考圣迹所在,载加崇饰,丹艧维新,并増建杰阁,翼如焕如,称朕敬神惠民之意,爰赐庙名曰“惠济”,勒文贞珉,以纪其事。
《诗》称“怀柔百神,及河乔岳”。河之有神,备载祀典,况永定为畿辅之名川,灵应夙著,田畴庐舍,绣错郊圻,其得安耕凿而乐盈宁者,胥仰荷皇考方略之昭垂,而明神显灵黙相孚佑,烝黎邀福孔多,宜加崇敬。今兹数十里内庙貌相望,虔修秩祀,尚其妥侑歆飨,俾斯民康阜乂安,以弘我国家无疆之庆,岂惟朕承兹惠贶,我皇考平成之骏烈实嘉赖焉。
雍正壬子年四月
日立
加载中,请稍候......